专栏文章 聊聊刻意练习 - 构建心理表征

鼎叔 · 2023年12月04日 · 2496 次阅读

这是鼎叔的第八十一篇原创文章。行业大牛和刚毕业的小白,都可以进来聊聊。
欢迎关注本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敏捷测试转型》,星标收藏,大量原创思考文章陆续推出。本人新书《无测试组织 - 测试团队的敏捷转型》已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各大电商平台热销中,30 万字 350 页。https://item.jd.com/14105386.html

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两类观念,一个是天才和大师有着常人没有的巨大天赋(这也是自媒体最爱的爽文),一个是只要 “刻意练习” 一万个小时以上就能成为大师(这是老师和家长最爱的教条),这两种说法都容易误导人。天才并不存在,盲目训练也可能适得其反,但是高效且正确的长期训练可以让普通人在任何方面成为大师。

优秀的刻意练习者在磨砺自身能力中,在公众表演中,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体验到毫不费力的心流感觉,这和上篇文章(聊聊 “心流” 的修炼)一脉相承。

本文观点参考了 Anders Ericsson 和 Robert Pool,他们是 “刻意练习” 法则的创立者。

天才真的存在么?

各行各业都有几个非同凡响的大师,被公认为 “天才”,从小就显露了常人不具备的 “能力”,人们会觉得,如果一个小孩不具备适当的基因,练习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学音乐的孩子要有 “完美音高” 才能成为音乐大师。实际上,经过专业训练后,普通孩子(甚至成年人)也能从无到有地培养出 “完美音高”。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大脑有着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的适应能力,大脑能采用多种 “重新布线” 的方式,对适当的触发因子做出反应,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接和回路,即使是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可以利用这种适应能力自我突破。(AI 神经网络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发展起来的)

按照这个理论,青少年沉迷于刷短视频,频繁的往下刷走视频内容,也有可能形成短平快的 “脑回路”,降低对视频内容的注意力(耐心),具体效果有待研究。

所谓 “天才”,只是比一般人更会利用这个适应能力。而围观群众看到天才的惊人表演,通常会简单归因为自己没有的 “天赋”,而忽视了他背后的正确努力。

人们给自己事先设定的 “能力边界” 并不存在,即每个人并不是固定只擅长一两样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如何开发潜力,来创造自己想要的潜力,这种学习本身也演变为一门新学科:专业特长科学。

获取专业特长,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刻意练习改进人的心理过程,并从杰出人物的研究中受益。

有目的的练习

多年前鼎叔看江苏卫视的 “最强大脑”,里面有各式各样的 “天才少年 “,完成超高难度的挑战,刚开始很兴奋,然后我意识到后面是一系列针对难题特征的专项训练方法。看了诸如 “记忆宫殿” 之类的记忆法资料,我认为这是一系列把短时记忆转化长时记忆的方法。

我想起了 AI 领域风靡的 LSTM(长短时记忆人工神经网络),AI 真的和脑科学密不可分:)

人的大脑短时记忆很弱,一般只能记住 7 个词语或数字,再长点就容易忘记顺序或先前的内容。

著名长时记忆方法之一:把一系列要记忆的信息进行两两编码,每个二位数的编码就被映射为一个有意义的短语,比如把 “50” 这个数映射为 “我是射手座”,这个二位数映射表(从 00 到 99)需要事先背熟每个自定义的奇葩短语,就能把一串长信息编译成一个生动的 “莫名其妙” 小故事,形成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方法之二:把一串数字/信息,按特定顺序和你周围环境(或者自己身体)产生关联,从而形成快速的长时记忆。如十二星座的记忆和自己从头到脚的各个部位产生关联,从而顺利背诵十二星座。金牛座和脑袋关联(有牛角),双鱼座和眼睛关联,等等。

再比如,把要记忆的系列信息,和你所在房间的各个物件关联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视觉顺序识别物件),加强记忆。

世界纪录被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背后没有秘密可言:大量的练习,和日益高级的练习方法。不论是软件工程师,还是运动员,演奏家,在练习的基本原则上是相通的。“刻意练习 “理论就是对最佳练习方法的原则总结,在不同行业应用该方法都能获得令人惊叹的成功。

我们以一个普通的软件程序员菜鸟为例,来说说什么是 “普通的练习”。当菜鸟决定成为程序员,他会花钱上上计算机编程相关课程,会购买相应书籍和软件进行练习,也会和有经验的程序员师兄进行咨询,或者在软件编程社区进行学习和求教。这个过程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他已经掌握了容易的技能。

但他很快会发现有些弱点总是会暴露出来,比如软件运行的效率低,扩展性差等等。不管怎么练习都难以克服这些弱点。

有的老程序员有 20 年的编程经验,可能他的编程水平还不如工作 5 年的程序员。原因在于,老程序员没有刻意提升技艺,那些类似自动化展示出来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没有目的的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做某个事情,并指望重复多了,水平能提升自动提升。这个想法很天真。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满足四大条件,做到 3F-Focus,Feedback,Fix it:

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如,按照指定的速度连续弹 3 遍曲子),从而引导练习者分解目标,达到期望。
练习是专注的,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任务上。
练习要有反馈。准确辨别在什么地方做得不足,反馈越及时越好。
练习要走出舒适区。不逼一逼自己,永远无法进步。但是也不要在过长时间过分逼迫自己,导致倦怠低效。在距离舒适区不远的甜蜜点上挑战,改变最迅速。

练习提升的过程一定会遇到障碍和瓶颈,有时令人绝望。我们如何才能突破瓶颈?

一,试着做不同的事,而非更难的事,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前面遇到瓶颈的程序员,当他尝试不一样的工具套件,尝试不一样的分层设计顺序,可能就会斩获新的进步。

二,强化动机。遇到瓶颈并非到达极限,而是缺乏动机。有的程序员看到自己提交的程序被大量引用时,自我修炼的动机就会大幅强化。

三,攻克特定的弱点。针对自己的弱点设计一些练习,观察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再加快速度。比如专门做消耗性能的编程题,来改善对性能设计方法不熟悉的弱点。

四,发挥大脑的适应能力。人类的大脑和体能一样,都是偏向稳定性的,通过锻炼可以让某些部位变得更强大。不同行业的挑战者,大脑都会发生类似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同一个主题:心理表征。它是理解人们怎样用心理组成要素在任何一个领域提升超常能力的关键。

心理表征

鼎叔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是内心对所从事的领域是否产生了 “思维之树 “,比如 “效能” 这个领域,它的核心要素(主干是什么),要用怎样的原则去设计解决策略(枝干),具体场景可以快速产生多少个应对思路(叶子),新的学习启发能否带来快速的融会贯通(嫁接枝干,也就是把新知识快速转为长时记忆)。这个心理表征对我而言,就是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效能场景的难题,我都能找到推荐的策略,以及背后合理的解释。

这种心理表征是基于大量真实的项目场景思考的,既可以抽象(看一片树林),也可以具体(看一棵树),无需费力就能轻松处理和解释信息。如果脱离有意义的场景来谈效能,专家的回答并不会被普通员工强多少。专家擅长的是把场景中各种分散的线索充分利用找到解决思路,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孤立个体。

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止在脑力领域,在体育领域,创建心理表征也是进步的重要因素。比如打羽毛球的高手,就会根据对手的球风,身高,体力和自己的状态,让心理表征得出更好的击球策略。

心理表征也是和创建者所处领域强相关,不能拿同样的心理表征简单应用到其他领域。

杰出大师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长年练习改变了大脑的神经回路(近乎本能的反应),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使得极端困难的问题能够被解决,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响应。

心理表征还有利于制定计划,比如写作一本书。对于写一篇 3000 字的测试技术文章就非常头痛的工程师而言,这个任务能拖就拖,完成后感觉耗费了大量心力。但是有了 “测试思维之树” 心理表征的专家,写书就是完成一个足够份量的计划,书的主旨概念、框架、章节内容都和该领域心理表征是完全对应的。写作时收到的意见反馈就能调整出更好、更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的不断创建及改进,和技能的磨砺,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闭环。

暂无回复。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