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基础 研发效能度量指标的陷阱思考

CKL的思考 · 2023年03月18日 · 最后由 Tester_谜城 回复于 2023年03月20日 · 7192 次阅读

研发效能指标的构建,在最近几年的博弈和发展中,笔者以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是最近在参与某个团队的度量指标选择时,又产生了很多疑问。本文纯粹从自己的理解上来讨论研发效能度量指标,欢迎指正。

01

先回答一个老问题:为什么需要做研发效能度量?理论上应该是为了提升效率,让团队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在效能度量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建议少而精,用于整体方向的引导和驱动,这类指标由于涉及因素较多,博弈成本比较高;过程指标是更容易被博弈的,建议给团队自主权,让团队自己去决定是否使用,减少通晒和考核,而强调过程指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能减少追数据的现象发生。从结果指标开始,以终为始去牵引。

如果一个指标,不能很好地牵引团队去做质量改进,就没必要去度量

02

在研发效能指标的选取过程中,首先应该要考虑到的就是从全局的视野来看瓶颈点在哪里。这样可以避免过度的局部优化,但对整体交付效率的提升没有过多的帮助。比如在测试领域,过度地强调自动化,以期提升测试效率,提升交付质量。但如果产研团队的最大瓶颈并不在测试,那自动化测试对全局的交付效率提升意义就不大。

如下图,通过对全局的价值流分析和不同维度的周期设定,可以快速识别出团队的瓶颈在哪里。优先确认周期最长的环节,下钻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方案。

如果研发效能指标的制定是各领域自行定义,会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部门墙的存在。指标多数是约束上流而忽略自身。我们应当跳出自己所在的角色,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度量指标,让指标引导过程改进,而不是让自己更轻松。

03

来看看第一个例子:测试代码覆盖率指标。

测试代码覆盖率指标:代码覆盖率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度量测试场景对代码的覆盖情况。这个指标好不好?个人理解,从测试的角度看,并不好。因为高覆盖率并不能说明测试得更充分(比如对异常的处理,如果代码没有考虑到,那么就会被遗漏。但是覆盖率可以达到很高,不捕获异常等于没有异常 =.=!!).

同时,这个指标会让测试人的注意力,从需求和用户场景侧,转移到代码层。过度考虑代码的覆盖,而忽略了业务是否需要这样的场景,是否有真实的价值产生(度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当下测试人员的价值已经从文档测试逐步向价值验证转变,需要更关注业务价值。参考:价值驱动测试尝试

04

来看看第二个例子:生产缺陷逃逸率。

先看看这个指标的计算公式:生产缺陷逃逸率 = 生产缺陷数/(生产缺陷数 + 测试人员提交的缺陷数)。这个指标给团队的指引是什么呢?为了降低生产缺陷逃逸率(这个指标过高,肯定是要挨骂的),就在测试环节多提缺陷。缺陷一多,研发又不高兴了(他们也有缺陷指标)。所以,这个指标不但不能促进研发效能的改进,反而会让研发和测试更对立。

那么生产缺陷逃逸率要如何计算呢?常见的做法是:生产缺陷逃逸率 = 生产缺陷数/需求个数。要想降低生产缺陷,要么多为质量负责,减少分子。要么,多产出可交付的需求数,让交付周期变短。是不是双赢?至于需求的大小问题,一定会达到团队内平衡的,因为需求的最小粒度是有交付价值!

05

从结果指标开始,以终为始去牵引。过程指标的度量,问题的挖掘乃至改进,是为了达成大目标,而大目标是由结果指标来反映的。结果指标选定后,先让各研发团队了解现状,接着不同团队达成目标的路径可能是不一致的,那各团队再自选过程指标,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选取过程指标时,要避免过度强调单点指标,而是使用多维度的、相互制衡的指标矩阵。刻意追某个指标,其他指标就会出卖你。同时,要注意不同角色间的指标互斥问题,比如研发有代码缺陷密度指标,而测试有缺陷数量指标,这就容易让两个角度相互打架。

如果一个指标,不能很好地牵引团队去做质量改进,就没必要去度量!关于完整的关于研发效能指标,可参考阅读张乐大神的研发启示录https://www.infoq.cn/theme/107)。

共收到 4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有时候明知道指标不合理也没办法。。。感觉就是为了度量而度量。
你看我司上周新增了 “测试用例密度”(测试用例对应版本有效代码量,是的代码量,不是覆盖率!),我不知道这玩意儿有啥用,完全像外行人在操作这个。

最近我也在做自动化测试故障泄漏率,就是楼主提到的生产缺陷逃逸率。只不过我们的公式是:自动化测试发现的 BUG 的 DI 值/生产测试发现的 BUG 的 DI 值,我仔细想了想,并没有哪种公式更合理,在自动化测试覆盖程度不高的时候,怎么算指标都不会好看,这让我很有压力,不过也能通过这个指标的不断降低,来反馈一些质量保证的手段是否有效,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我不知道现阶段这个指标和 OKR 挂钩的话,是否会对个人很不利。

DTung 回复
  1. 指标的意义就是引导团队做出有意义的改进即可。公式没有太多的固定式

  2. 度量和 OKR 挂钩,都是不太靠谱的。会为了指标而指标。造数还是比较容易的。

没有什么指标能够完美, 目的只是驱动团队更注重质量本身, 一个所谓的生产缺陷逃逸率就能驱动团队对立的, 应该多考虑思想建设而不是定指标了

CKL的思考 2023,悄然流逝,留下点什么 中提及了此贴 01月02日 09:52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