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优先输入还是输出?

sylan215 · 2019年05月07日 · 最后由 sylan215 回复于 2019年10月18日 · 2642 次阅读

今年我给自己定的年度目标里,有一项是关于读书的,根据制定目标的量化标准,我设定的目标是「全年至少读完 12 本书」,注意,目标定的是「读完」。

因为这个目标,我会时不时地去回顾当前的进度,同时也因为这个目标,好几次我都在优先输入(读书)还是优先输出(写导读)之间犹豫不决(担心达不成目标)。

比如《Google 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论读完,我很早就读完了,但第一次看完只能算一知半解,在我写导读的时候,已经是读第三遍,但还是需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时的去翻看,以确保自己的导读是合理的。

这就出现一个矛盾,仅仅读完 12 本书的目标我应该很快就能完成,但是读完这个目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一个设定,满足下自我的虚荣心而已?肯定不是这样的。

因为是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所以我知道我这是为了通过读书来了解并吸收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那么仅仅关注读完就和这个本质目标相去甚远了。

这个纠结的过程,就是我断断续续的写了四篇关于《Google 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导读的过程,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我能更明显的体会到输入的不确定性,因为我还在准备写第五篇,而在写的过程中,我还是不可避免的要一直去翻书,才能顺利的写下去。

如果没有这几篇导读的输出,我简直能确定等年底盘点目标时,读书数量这个目标我是能达成,但我已经忘记大部分「读完」的内容,更别说吸收利用了。

从今天起,关注读书的根本目的,有输入就必定要有对应的输出来保证真实效果

最近在和每个组员做一对一的人员盘点时,我总是会拿测试经验图谱来说事。

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提炼好的方法论,盘点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人在总结归纳时,考虑的角度都各有不同,从而会导致总结越全面的人,我们沟通的就越深入,总结面较少的,沟通的效果相应的就浅尝辄止,但我期望的是对所有人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给每个人分析出自己扬长避短的做法。

这个时候,我就不得不借助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辅助了。

但是,沟通归沟通,如果沟通时没有彻底的理解方法论的意义,那么一旦我们开始具体的工作,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方法论完全不沾边。

重新梳理下,我认为方法论的归纳学习可以等同于输入,具体的实践等同于输出,优先输入还是输出?

本次这种情况下,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俩同等重要。

输出的同时进行输入,是为了让后续的输出更系统化。

输入的同时进行输出,是为了把输入的精华在输出过程中充分应用。

如果只关注输入,就是空喊口号的纸上谈兵,如果只关注输出,就成只会使蛮力的莽夫。

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我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公园放风筝,放风筝的地方离公园门口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一边玩一边往目的地前进。

但是熊孩子一边玩还是一边玩,高兴的都快忘记我们是要去放风筝了。

在我们的再三催促下,好不容易赶到了目的地,却发现孩子已经没有放风筝的兴致了。

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我们的目的是不是搞错了?放风筝真的是我们的真实目的么?不对,玩的高兴才是我们的目的,那在没有到达所谓的「目的地」之前,孩子们已经玩的很高兴了呀,我们为啥要无理的打断她们,反而催促她们赶紧去做她们不情愿的事情呢?

是滴,我们混淆了真实的目的和表现出来的目的。

这就像输入和输出一样的关系,输入是为了输出,如果在输出的过程中,有人已经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后续的输出更加体系化、可复用化以及可传承化,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再去强调所谓的方法论么?没必要。

同样的,在输入的内容还没完全消化,用以指导已知的实践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去强调输入么?不需要,我们应该加强输出,充分把已经学习了解到的输入吸收后,再去考虑新的输入。

更好的输出是真实目的,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

以上,我通过三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阐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是否认可我的说法,如果你有其他的意见建议,欢迎给我留言。

当然,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请帮忙转发 +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谢谢。

共收到 2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我觉得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 是因为你在发现输出并不是你最终想要的 flag 的时候 没有及时去更新你的 flag

Elsie 回复

👍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