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一枚

还未发布过话题
  • 根据现场氛围说自己的百分比,太真实了~~ 😂 😂 😂 😂 😂

  • 你们的推荐用例用的是什么工具啊?

  • 这 2 个场景与我的实践经验结论很接近,我也补充一些场景,展开说说最近 2 年和精准沾边的实践落地情况。

    场景 1: 开发需求外改动,例如他重构了某个方法,但是没告知你这块有改动。
    场景 2: 开发改了 1 个方法,这个方法被多个接口调用,有部分接口不在你这个需求改动内。
    补充场景 3:新迭代来了一些需求,原来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代码,哪些是新增、变动的代码?这部分测的怎么样?哪些测过了,哪些没测过(聚焦在新迭代范围内的精准)。

    以上 3 个场景,我们已经做到了代码与用例对应,就是说,每一个 CASE 都有一个执行 CASE ID,这个 ID 对应一个用例,同时,对应相关应用下,走过这个 CASE 的代码的覆盖率。

    以上 3 个场景在功能测试、接口测试的工作中,确实是有收益的。但不容易落地,通用性也不是很好,主要是指,不一定能在不同的团队中都发挥好的作用,他对于接入系统本身是否合适有比较大的依赖性。

    难落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有些团队不搞自动化,没办法在每个迭代里都保证全部代码的覆盖率到一定的百分比。
    2)有些团队测试是 A 外包公司,开发是 B 外包公司,平时工作很忙,沟通日常工作还好,但沟通怎么落地这个 “精准” 很难。推起来比较累,推新工具反而增加了了他们原有的工作量,质量收益也没那么高,意愿也不大。但凡这种测试和开发不是一家公司的,普遍都是搞了几个月后不搞了。
    3)有些团队就算搞自动化,用例维护也受不了,比如开发来了个什么公共框架的底层代码修改,瞬间几百个接口自动化运行直接变异常,随后团队无奈只能选择一小部分自动化作为回归用例,导致精准覆盖率的数据变得不好看,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价值和作用。
    4)对于不搞自动化测试的团队,也尝试配套推广落地了一套流量回放的工具,想办法省去接口化的脚本编写,对于有些团队来讲有用,对于有些团队来讲,作用不大(视业务类型、系统架构等多方面因素),并且流量回放的工具有些时候还需要开发 mock 掉一些有状态的代码,前期开发也需要参与接入流量回放的工作,成本不低,培训成本也高。
    5)精准覆盖率不够虽然能反应测试不充分。但覆盖率足够,也不代表测试一定没问题,比如有些异常处理逻辑,开发根本没考虑到,代码都没写全,你覆盖率再充分,但场景没想到,bug 还是会泄露。所以还是依赖测试本身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些领导认为,精准测试只是辅助,告诉你哪里测少了。有些领导认可,有些领导认为不性价比不高。

    所以上述这些问题都是 “精准测试” 的前提条件,想把 “精准测试” 真正用起来,用的有价值,等于需要建设一个配套的系统,还需要有一股较大的推力。先要让精准能够出来数据,随后还要配套各种分析报表和降低分析成本的功能开发。同时还得看团队成员的结构、现有测试方式以及领导意愿。虽说这 3 个场景有价值,但为了得到这些价值,前期投入的成本和收益比却可能非常低,短期也不见得看得到好的效果,使用或者不使用精准对于线上 bug 泄漏数量减少这笔账也没几个人能说的清。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参与落地 “精准测试” 时碰到过的一些问题。

吃货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