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周终于有双休了,家里的小母狗正趴在我怀里睡觉,女王大人在刷抖音,儿子在打游戏。我也就趁着这会有心情也有时间,赶紧写吧。 谁知道下个月还有没有大块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心情与过往。所以这个总结就提前写了吧。
今年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
我突然发现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半,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来到了尾声阶段。毕竟奔四了,我预计着我能干到 45 岁以后的几率还是很小的。所以余下五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是我能挣这份工资的最后时间。。。。。。
一开始就提到这个好像有点伤感,但好在我已经想开了。毕竟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 16 年,好歹也是挣了点家底,房贷也还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一点抵税用。所以过几年就失业的境遇也不是不能接受。就这么回老家跟老婆孩子享受生活也挺好的。
当然我这个人总是喜欢折腾的,所以我也是做了一些尝试,试着去圆以前的梦想。
今年开始尝试写小说
老实讲上初中起就有一个作家梦,也喜欢看小说,曾经迷过金田一(老版的,金田一耕助,不是少年金田一),也迷过江户川乱步。后来看了网文,萧鼎的诛仙,树下野狐的搜神记。所以我就在想,如果以后失业了,是不是可以把以前的爱好试上一试。 所以今年元旦的时候,凭着一腔热血扎进了网文大军。
当然结果很显而易见,从大年初四开始就疯狂加班,一直到现在。所以两本小说都是刚写了没多少就腰斩了,数据也很差。


虽然失败了,但写的过程我其实很开心的,动不动就写的废寝忘食,可能读者不是很喜欢, 但我写的时候,是真的写 high 了。把自己心里的故事一股脑写出来的快感,很难能描述的清楚。只可惜我得协作技巧还很菜,现在的工作强度也不准许我搞一个这么耗时间的副业。不过这个事情我是没放弃的,等到我真正失业,或者万一以后没那么忙了,我可能还会再捡起来。
我也总结过自己现在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我写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读者喜欢的东西。现在的读者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了,我还在正经八本的写东西,但现在番茄平台上都是要融很大的噱头和脑洞才有人看,也许下一次我换成起点再试试,不过那里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就是了。
人生有一个能坚持下去的爱好很不容易,即便现在小说断更了,有时候我还会上去读一读,看着自己的角色慢慢有了血肉,体会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我感觉这本小说好像是写给我自己的一样。
星球来到了第二年
知识星球里,我尽量保持一周一篇的速度,也是 1 个小时前刚刚写下了最新的一篇:


星球里现在是 264 个人,是个很小的星球。 在星球里我也是以更新 AI 领域的测试为主,最近在更新智能体测试相关内容。 也会不定期的直播(最近几周没直播了,实在太忙了 )
星球是收费的,虽然收费比较低,但我也尽量是要保证内容质量,免得被人说是割韭菜~
写东西也好,做直播分享也好,其实也是对自己工作中的知识做一次总结,算是利己利他,再加上有那么点收入在。所以这两年一直有动力在做。也因为今年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拥抱了 AI,所以后面也打算好好做机器用 AI 来生成代码(自动化测试用例)/小说/报告 的内容。 有感兴趣的同学,也来加入吧。

工作开始全面拥抱 AI
因为我自己就在智能体的产品里做测试,所以对这方面比较熟悉。 我是个很追求效率的人,尤其在工作强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需要更高效的工具来帮我完成工作。所以 AI 生成自动化测试用例,生成手工测试用例,生成测试报告,生成技术文档,辅助工具开发,辅助小说写作等等都已经深度使用中。
我每个月都会在 cursor 上花上 60 刀。我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包括写小说的知识库,我会开始把比较火的小说的开篇让大模型进行总结摘要,分析噱头,卖点,节奏,情绪等要素。这些以后都会成为 AI 辅助写小说的重要材料。
AI 生成测试用例也一样,代码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让大模型替我总结,摘要,沉淀到 cursor rules 文件中成为 system prompt。我会要求 AI 把注释写的十分清楚,而这些历史代码与注释可以帮我生成需求文档,也可以作为知识库与其他模块的用例进行联动。生成新的测试用例的时候,这些历史代码,需求,注释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
用 AI 来辅助工作要有耐心,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积累好知识库,AI 生成的东西必然不尽如人意。 只要坚持下去,做好知识库和上下文工程, 配合 cursor 和大模型,目前已经能很好的辅助我的工作。 我上周也刚写了一个 AI 生成代码的帖子,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看看。
老实讲就我们现在这个工作强度,我还能偶尔有时间陪陪老婆孩子,AI 的功劳可是功不可没。
一旦讲到 AI,想必大多数人就要提起那个老话题,AI 的冲击会不会让原本就脆弱的行业变得更脆弱。答案是肯定的,而且 AI 对测试行业的冲击其实都算轻的,影响最大的是内容领域。想必现在很多做设计的同学能接的单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我尝试在写小说,所以知道小说的封面和插图是需要找人设计的。以前便宜的大几十,贵的几百块。但我写的这两本小说的插图,一个是集梦 AI,一个是豆包。 在接私单的行当里,AI 的冲击十分大,我有个朋友已经靠着 AI 同时接了多个私单的项目,以前他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个项目,现在他可以做好几个。但市场就那么大,你能接更多的单,别人必然就接不到单。
所以我说测试行业其实被 AI 冲击的算比较小了,毕竟测试行业里还是需要大量人工作业的非代码类工作,这部分工作想让 AI 代替是十分困难的。很多老板只是借着 AI 的由头来降本增效罢了。没有 AI 他们也会降本,AI 的出现只是个借口。 但未来一定是能熟练使用 AI 工具的人的天下,无法适应 AI 的人,多数只能去做边角料的工作。
只是这里会有个误区,很多同学会认为只要有了 AI,就可以 0 基础的去做 XXX,这个观念是错的,AI 在很长时间里都做不到这么强大。比如有同学会觉得有了 AI 就可以不用自己学习技术了,代码可以让 AI 来生成,这是大错特错的。用 AI 来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你自己也能把这个做出来,只不过你需要花比 AI 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因为 AI 做不到仅凭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描述,就完成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把任务拆解的很细,甚至直接告诉 AI 你的技术细节,让他按照你希望的实现方法去完成工作。比如客户要求你的产品要上云,那你得知道 K8S 是怎么用的,要怎么对接云存储,用什么方式完成高可用部署。我们需要把这些信息输入给 AI,否则 AI 大概会用一种很奇形怪状的方式完成这个需求,甚至做的十分稀烂。
再举个易容一点的例子吧,deepseek 出来的时候最先恐慌的是网文圈子,它的强大让当时的人觉得以后可以不用人类来写小说了。整个 2025 年网文圈子里都充斥着 AI 威胁论。 但后来这股子热度慢慢降下去了,因为 AI 生成的文确实毫无灵魂,它不懂什么时候该铺伏笔,剧情应该去往哪个方向,什么时候该描写环境,什么时候该热血,什么时候该煽情。而且他生成的语言太容易被识别出来是 AI 生成的。番茄和起点上确实有几个时间点有大量的 AI 文出现,只不过慢慢的都被干掉了。
所以现在网文圈子里 AI 的热潮也开始慢慢回退,只不过 AI 一直没小时,大神们已经习惯了用 AI 作为创作辅助工具。因为他们不用 AI 也能写出好的小说,AI 的出现只是能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来完成罢了。他们会告诉 AI,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剧情,哪里加入爽点,哪里加入铺垫,哪里加入悬念,哪里开始热血,哪里开始玩梗。 整个剧情走向都是人类来提供的,AI 用来润色,扩展思路和脑洞。 AI 生成的东西,作者也会去改,而不是原封不动的拿来用。
AI 不是能解决一切的银弹,使用 AI 的人决定了 AI 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所以未来是懂得利用好 AI 的专业人员的天下
再忙也要享受生活
虽然现在忙得像条狗,但苦中作乐,享受生活的事也是要有的。该有的爱好还是要有,否则生活何其无趣。
入了手办圈
今年团建的时候,陪着同事去买手办,结果也勾起了我的兴趣。 我在初中那年因为一句:“路飞,帮帮我” 入了海贼王的坑,又被一句:“我想活下去” 彻底焊死在了这个坑里,即便后续战力再怎么崩,和之国篇再怎么拖我也还是追了下去(当然大熊一出来又让我觉得当年那个海贼王回来了)。所以今年双十一的时候定了个小的手办柜,开始倒腾起来。


现在娜美和女帝的买的差不多了,开始买罗宾的,流星工作室的最后一舞已经下了单,估计要三个月后才能到。
PS:嗯,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海贼王那么多角色,怎么就买女的。但凡看过我柜子的都会这么问~ 怎么说呢,哎,懒得解释了,总结成一句话吧:本人 LSP,你们这么理解就好了。
再 PS 一下:手办是真奶奶滴的贵,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更加坚定好好挣钱的决心, 只有好好挣钱,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继续 PS:手办有多贵我是没有瞒着女王大人的,这一点她还是很开明的,她还特意在抖音上录了个段子。恰好那天我在整理柜子, 她就拿着手机一边录一边问,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 我就很配合的说这个 20 块,那个 30 块,哦这个贵一点,50 块。 她把视频发在抖音上,一堆人过来说:我吃点亏,每个 80 块打包带走行不行
家里多了个小生命

别人家弃养的小比熊被女王大人领了回来,来的时候正好 10 个月大,已经在我们家生活了小半年。生平第一次养宠物,感慨颇多。 小家伙很好动,很粘人,只要家里有人在就会粘着你玩。尤其最近到了生理期,特别粘人,几乎就长在了我身上,时时刻刻都要求抱着。比如现在我是一边抱着它一边在写帖子 。
养个小母狗跟养个孩子一样,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狗也有生理期,也得换卫生巾 感觉跟当初给儿子换尿布一样
家里多了个小东西,一家人都很开心。每天又亲又抱的,平时我工作忙,儿子要上学。有个小东西陪着女王大人也挺好的。
PS:小母狗脾气太暴躁,出门遛的时候见着猫狗,甚至一只老鼠都能叫个不停。
说说测试这个行业吧
回顾这一年,一个字:累。 整个行业的下行已经是必然了,我们的日子只会一年比一年差,尤其是我这种已经没有了上升空间的人。降本已经成为了常态,增效成为了必然。 AI 的出现也让各个公司有了情绪和期许的宣泄口。不管靠不靠谱,反正往 AI 上靠,目标就是减少 xx% 的成本,不适应 AI 的人就被淘汰掉。相信已经有一些同学体会到这股子降本增效和 AI 冲击的浪潮了。
但,这就是势不可挡的浪潮,我们只能去适应。就好像当年自动化测试和测试开发崛起的那个年头,测试人员的技术转型也是一次势不可挡的浪潮,曾经有很多人想要违背这个趋势,但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 当年坚持技术转型的人大多都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即便我这种算混的一般的,也是高级大头兵了,在大厂拿着不低的职级和薪资,起码养老不是问题。而坚持技术无用论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几乎没了声音。想想挺感慨的,我好像已经不知道因为这个话题跟人吵过多少次了,今年也吵过一次挺厉害的。挺多人劝我别吵了,得罪人不说,对自己也没啥好处。 老实讲我也听进去了,所以熟悉我得朋友知道,我现在没有以前那个暴脾气了。
PS:可能有人会吐槽为啥我会说自己算混的一般的。因为老实讲,别看好像我在社区有点名气,但不论从职级还是收入,我确实一般。 在范式的时候还是个 leader,但在腾讯,我就是个高级大头兵,连个管理职级都没有,工资也就是这个职级的中上游水平。你说恒温,龙总,志哥,俊哥的哪个不比我强一大截。只是他们都醉心在自己的团队里。只有我在这傻呵呵的时不时在网上刷存在感。
说回来 AI 的话题,与当年的技术与非技术的争论一样, AI 有用或无用论也开始成为争论的焦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但我还是想多说两句,大方向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一如当年测试人员的转型。想要未来在测试行业中生存的更好,就要拥抱 AI。放下执念和偏见,从现在开始积累相关的技能和经验,不要在关键节点上与大势抗衡。否则一定会被装备精良的后辈们彻底拍死在沙滩上。
再说说心态吧
今年的心态改变的比较大,之前还是很有心气的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但人到中年,总是要学会跟自己和解的,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做着普通事。我的性格过于冲动,且心软,且太要脸,且不善权谋,且不懂得察言观色。说白了,臭直男一个。所以我做不到更高的位子,可能现状就是我的上限了。
想通了这点,身上的包袱就轻了很多。好好的搞搞技术,搞搞业务,不让自己被淘汰掉,让自己的工作更轻松点,然后就陪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这样就挺好。有时间就继续研究研究写小说,没准以后失业了,就当个闲散的小作者,吃点不多不少的稿费。 嗯,差不多先生也挺好。
写在最后
祝大家 2025 年一切圆满,2026 年诸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