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测试转型 聊聊刻意练习 - 天才并不存在

鼎叔 · 2023年12月18日 · 2287 次阅读

这是鼎叔的第八十二篇原创文章。行业大牛和刚毕业的小白,都可以进来聊聊。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敏捷测试转型》,星标收藏,大量原创思考文章陆续推出。本人新书《无测试组织 - 测试团队的敏捷转型》已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各大电商平台热销中,30 万字 350 页,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MzI3NDYzNw==&mid=2247484406&idx=1&sn=a212bc2097183b808f80799f63879078&chksm=c24fb694f5383f821b65703f247ab66da22369e60b952f146f3e0bf6c6bb9e7d93bb0a60c45c&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篇我们继续聊聊刻意练习的实践方法和标准,杰出人物保持动机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 “天生才华” 其实并不存在,唯有刻意练习才能达到自我成就的彼岸。
参考上篇:聊聊刻意练习 - 构建心理表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MzI3NDYzNw==&mid=2247484407&idx=1&sn=8c335ef0ec0a6554c4b9d8a75eb7442f&chksm=c24fb695f5383f830f426e4f05e549161e5aa98eb322dcdcb74e9d46e3fb2d75ab10f3e36337&scene=21#wechat_redirect

刻意练习的实践标准

最容易进行标准化刻意练习实践的领域,具备这些特征:

对绩效的测量有客观的方法(如围棋的胜负标准)
这些领域有足够的竞争性,能刺激动机。如棋类,竞技体育等。
这些领域已发展成很大的规模,相关技能的培养沉淀了许多年。
领域中的一些从业人员从事教练工作,将培养方法的创新和新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对这些领域的优秀人才进行数据研究,会发现越是杰出的人,进行有目的练习的时间越久。

变成杰出人才也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导师会监督和设计训练方案,他既熟悉杰出人才的能力,也知道如何提升这个能力。这个训练方案包含了一系列微小的变化,累积成具体的大变化。

当然,更多的行业领域并不符合上述能标准化刻意练习的要求,比如编程,绘画,设计等。但我们依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提升自己。这时我们需要:

一,确定谁是该领域的杰出人物。注意要找能真正帮助他人解决领域困难的杰出者,有客观指标/案例能证明他的成果,且表现稳定,而不是空有一堆名头的专家。

二,找出杰出人物和普通从业者的差别。有机会的话可以和杰出人物谈谈,看看他在做出现场判断的思路(心理表征)是什么,尝试模仿他。

三,尽可能找到更优秀的导师,缩短自我探索的弯路。身边找不到杰出的导师,你也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进行模仿和对比,自己设计练习方法,找到合适的反馈者。

“一万小时法则” 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即只要努力练习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大师。这个法则听着非常有吸引力,符合人们朴素的因果渴望,但在实践中并不靠谱,一万个小时并不能给练习者什么承诺。不同行业成为大师的人,花费的训练时间并不相同。而且很多相似活动并不能算成 “刻意练习”,比如歌手的演出及排练时间,并不等价于刻意练习。

付出艰巨卓绝的努力是必须的,但你的进步能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没有不能跨过的门槛。进步只来自于你是否找到 “正确的方式”。

在行业和企业中,为了帮助训练者快速提高训练效果,可以通过创建王牌训练营,模拟各种实战的场景,让从业者反复练习,并让杰出人士给出反馈,分享自己在应对这个处境时的见解。比如医院给实习医生的案例教学软件,会在案例视频的某个决策点暂停下来,问实习医生:下一步你会怎么做?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焦点放在 “知识” 上,而刻意练习则把焦点放在如何创造条件让技能提升上,这个比单纯传授知识要难得多。

保持长期训练的动机

我们的社会经常会认为,坚持高强度练习的成功人士,有 “超强意志力” 的品质。实际上,“意志力” 这个概念并不真实存在,无法被科学证实,它和 “天生才华” 一样,是人们在成功事实之后对某个人赋予的优点,也是让人放弃练习的一个遮羞布 - “我没有这种意志力”。

为了能保持长期训练的动机,我们只能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或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

前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每天固定留出一个练习时间(1 个小时)
让干扰自己练习的事情尽量别发生
确保充分的睡眠和健康。

后者可以做的有:

挖掘内心的渴望(成功场景的幻想)
出于实用主义(如职场发展)
把练习当成让自己成功的投资而非代价。这点最有效,就好像明星身材都训练得很好
和志同道合且能互相支持的人在一起(社会动机)。注意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志向要差别不大才有效。想成为业界一流水平工程师的组织,和以缓解工作压力为目标的协作组织,动机强度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你因为水平下降而想放弃训练时,也要让自己的水平回到之前的高点再考虑是否放弃。

杰出人物的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父母和兄弟姐妹在这个阶段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兄弟姐妹因为从事某个活动得到表扬,会刺激自己加入这个行列。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父母和导师有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但最终需要孩子内心的动机,越来越习惯自我激励,甚至以自己发展出的技能来定义自己,比如游泳选手,少年数学家,小程序员等。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和巨大回报。身体适应能力受年龄的影响比较大,但心理适应能力要强很多。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创新来自于刻意练习到达的全新高度,自己到达了导师创建的心理表征顶端,通过更上一层楼的反复尝试,最终做出创新的结果,得到新的 “心理表征 “。外人眼里的巨大进展,对于本人而言只是微小进步的积累。开拓者们展示的创新,又可以带动其他人通过刻意练习学会这个新技能。

天生才华并不存在

从杰出人物的成长过程来看,没有捷径可走,天赋能力仅仅在练习初期有少量的帮助,随着水平的提升和时间的流逝,一开始的 “天赋差距” 对于专业人士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及文艺作品)都在称颂 “天生才华” 呢?

所谓神童,可能秘密就在上述的第二第三阶段中,父母和家庭的特殊训练方法,训练对手和环境。这些围观群众是一无所知的。

另外,有些天才的事迹被夸大了,在 “初次” 展现超强天才实力之前,他已经在相似领域练习了很久。

还有的电视节目渲染的自闭症天才励志故事,实际上 “自闭症天才” 更加注重细节,并更倾向于反复的行为,在刻意练习上同样能取得超过普通人的成就。

还有很多领域,人们看到的孩子之间的 “天赋差异”,其实和天赋完全无关,而是因为年龄差别,游戏习惯导致的。

人们往往对短期的新手差距形成固化认知,认为这些差距会保持下去,但事实并非如此。智商的高低并不会让这个差距保持很久,训练时间都比智商差异带来的影响大。

科学无法证明人类存在某种才华的基因。媒体和文艺作品传播这类话题,更多是迎合普通民众的朴素认知,降低解释差距的难度,提高戏剧化效果和受众活跃度。

危险的是,“天生才华” 观念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长辈会让看起来不擅长的孩子轻易放弃尝试,转而试试其他的科目。结果 “真的如此” 了。长辈对孩子的善意保护,往往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

刻意练习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自主的方式来改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带来各种可能性,迎接未来职场的飞快变化。

同时,刻意练习也是留给下一代的财富,让他们不会沦为 “天才论” 的人质,亲眼见证自己是如何掌控潜能的。

暂无回复。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