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测试转型 聊聊平台企业会扼杀创新么

鼎叔 · 2023年02月01日 · 3043 次阅读

这是鼎叔的第四十九篇原创文章。
行业大牛和刚毕业的小白,都可以进来聊聊。

欢迎关注本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敏捷测试转型》,大量原创思考文章陆续推出。

过去这一两年来,互联网大平台企业成为众矢之的,诸如 “大平台企业扼杀创新”,“垄断企业伤害用户利益” 的指责不绝于耳,平台企业也纷纷收缩业务战线。好在明年的经济发展基调回顾,平台企业又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高效阵地。

这一篇从经济学及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聊聊,对于平台企业的各种误解之声。

Q1:市场份额巨大的平台企业,是否就是垄断企业?

从经济法律来看,违法市场垄断法规,本质上要看,是否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打击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具备支配地位,本身不一定会带来垄断的违法后果。

而利用支配地位打击竞争对手的具体行为,是很容易具体界定的。市场法规需要及时更新,让企业能够有规章可循。正规大企业不怕规矩多,就怕没有规矩。法规太多反而对创新小企业不太有利,增加了运营成本。参考:聊聊 NPS-提升用户体验的终极问题。

微软 1998 年的反垄断诉讼案,围绕 Windows 捆绑浏览器等软件销售,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事后司法界各方经历了多年的反思,认为强行拆解平台企业的业务策略是不明智的,也难以规避,而且还可能给部分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企业的产品矩阵和营销号召能力也是企业的品牌资产,这本身是规模化经济的必然收益,而不是原罪。

大规模的平台企业,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也会面临被大量被放大的风险。一个部门的产品或人员出了负面口碑事件,会影响平台口碑,因此,企业经营必须如履薄冰。

Q2:拥有巨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是否就会利用市场地位谋取暴利,伤害用户利益?

从市场经济发展来看,这种趋势并不会发生。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下不会有垄断企业,只有权力寻租市场才会有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为。

市场经济下,份额领先的大企业如履薄冰,而后面的竞争对手始终虎视眈眈。任何一个原本的免费服务改为收费服务,就有可能导致竞争对手弯道超车。任何一个提高收费的举措,都会被民众和监管部门拿着放大镜仔细审视。大企业并不会因为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而让自己的利润率也不断提升。利润率过高,反而成了市场份额支配型公司的隐患,稍有差错便会被公众舆论抨击。

当份额支配型平台企业,和后起之秀企业进行市场冲突时,用户本能地会支持新进企业,这近一步迫使平台企业不能一意孤行,必须把用户的声音放在第一位。

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跨界成本如此之低,严重伤害用户体验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跨界平台公司的竞争(夺食)。

Q3:垄断企业仗着自己份额大,用户数量多,通过抄袭小竞争对手就可以轻松取胜。

并非如此。法律对于抄袭的定义,是需要举证自己的原创性。如果小公司的专利创新真的被大公司抄袭,那就是一个强大的反击武器,大公司也愿意为了重要专利付出巨大代价的。

但是,法律允许在别人专利基础上进行 “优化” 的专利,避免部分公司用早期专利限制其他公司的进一步探索突破。参考:聊聊如何申请技术专利

如果某平台企业真的是坊间所说靠抄袭成功,那被抄袭者靠专利诉讼就可以衣食无忧了,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不能成功诉讼的原因无非有几个:一,你理解的抄袭并非是法律定义的抄袭,比如 UI 布局风格(不算 UI 素材本身,素材在发布时就有外观专利保护),活动玩法,服务效果。法律不保护 “创新效果”,只保护 “创新方法”。二,你无法证明这个创新是自己的首创,或出处不明。三,产品相关领域大公司布局的专利数量更多。

首创产品本身有首次 “定位” 的心智优势,而跟进的平台企业则有原先优势定位被削弱的劣势。所以从市场营销理论看,平台企业的盲目抄袭也是不明智的行为,弊大于利。

Q4:限制平台企业的资本投资,给到创新企业的投资就更多了,创新企业也不会被与其竞争的大平台企业恶意收购。

很遗憾,这种想法是南辕北辙的。大部分创新公司的阶段性成功标志,是被巨型公司投资,获得金钱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流量,品牌背书,技术等)。只有造血能力特别强,踩在时代潮头的创新企业才不需要竞争对手的投资。

平台企业做投资有天然的优势,有钱,有意愿(为了业务的安全和发展,花的是自己多年积累的财产),有能力(平台数据很多,能看出发展趋势或小公司的潜力),因此平台企业来做投资是最高效的,相对于创投基金也是看得更长远。

当平台企业投资的意愿被强力限制,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非平台公司的资本也同样会变得非常谨慎,创新公司得到的机会更加渺茫,市场一片悲观。而可以被投资的领域被放大了真实的价值,发展过热,违背正常发展的规律。

显然,这不是限制平台企业投资的政策初衷。

Q5: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对于硬件技术行业,不是硬科技,不值得大力投资。

首先,在现代科技社会,技术只有难易之分,没有价值观高下之分,这种给不同领域科技上价值是很幼稚的行为。每一个科技领域都是值得探求的,只是从经济链条而言,有的科技领域属于竞争力数据前面的 1,会被卡脖子,有的领域属于 1 后面的 0,做得好可以大幅提高效率,突破和提效对于经济体的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如果按底层硬件,操作系统,互联网服务来划分科技领域的价值等级,就更荒谬了。这么多年科技行业的发展都是追求软硬服一体化,缺一不可,应用服务的大力发展会催促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快速升级,也会更好的吸引消费者买单。

软硬服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带来经济体竞争力的巨大风险,所以不存在哪个更 “好”,而是应该 “都要”。

华为,小米,OPPO/VIVO 都是典型的软硬服一体化公司,其中做软件互联服务的员工数量不低于做底层硬件和系统的员工,这部分人员技能和互联网平台企业是一样的,也会互相跳槽。这也说明给企业头上贴价值标签的可笑,关键还是得看用户的满意度(买单意愿)。

Q6:游戏行业影响孩子学习,玩物丧志,这行业远不如芯片行业的发展这么利国利民。

很遗憾,根据之前的推论,要想发展国产芯片行业的升级换代,就是应该大力发展自研的游戏大作。

芯片行业只有进入销售试错的不断迭代,在市场上越来越能打,才有机会后来追上。世界上的芯片巨头们,产品竞争力来源于在(民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做到性能高,体积极小,功耗极小。哪个领域最能激发最新芯片的不断升级,性能优化和广泛普及呢?当然是高端游戏领域,尤其是游戏引擎产品。最新的硬件都是在游戏大作里最先落地的,也是在游戏中先达到使用峰值的。举个例子,手机厂商如果能满足手机游戏玩家的需求,那就能满足其他层面的用户需求。

如果我们把 “元宇宙” 概念作为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那高端游戏产业就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形态的领域,没有之一。

当我们要解决 “有没有” 的风险,卡脖子的底层技术就是最关键的,当我们要变得更有生命力,高效应用服务技术就是最关键的 “脖子”。

暂无回复。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