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测试转型 聊聊如何做技术战略规划

鼎叔 · 2022年07月10日 · 4388 次阅读

这是鼎叔的第二十三篇原创文章。
行业大牛和刚毕业的小白,都可以进来聊聊。

欢迎关注本人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敏捷测试转型》,大量原创思考文章陆续推出。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如果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困难,那么想牵引团队能力发展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技术战略规划,就是技术领导者要面向未来 2-3 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思考什么是团队技术最需要发力的方向,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再针对规划能力安排短期和中期的研究实践。

技术战略规划可以分为下面这几个步骤来输出。

一,业务方对测试团队的痛点是什么?
通过和业务核心角色的访谈交流,哪些品质和测试效率问题属于老大难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业务团队对测试的核心改进诉求(可能比较理想化)是啥?
从这些交流可以锁定一些高价值的提升方向,以及希望达成目标的量化指标。例如:
如何一劳永逸的降低现网中同类型质量事件的发生?
如何构建和竞品的全方位对比指标监控?
如何借助自动化和持续测试,整体上缩短需求验证周期?

二,测试最新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
当我们抬头看路,了解最新的测试技术如何发展,是否已形成良好应用场景,我们就能更坚决的投资新技术,或许也能改变枯燥的工作现状。
团队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可以调研工业界本业务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国内外一线厂家的技术投资主题,最新技术实践的大会分享专题等。
关注成果的实践阶段,是否已经在产生新的生产力,是否适合所处的业务形态和团队组织分工结构,

除了工业界,学术界更是新技术孵化和落地探索的主阵地,我们也可以关注哪些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了学术和工业的双赢,对本业务的联合研究模式提出更多的可行性。
为了聚焦在测试技术和效能领域,我推荐关注这几个具体能力的趋势:
精准测试覆盖的算法和平台,
帮助开发者更智能地做单元测试,
AI 算法在测试自动化的实践,
海量质量数据中如何快速监控和分析问题,等等。
锁定了具体的技术趋势,可行(并非水中楼阁),适合(能解决本公司的痛点),那就可以成为技术战略分析的重点。

三,分析本团队和竞争团队的优劣势。
对标主要竞争对手的同行团队,研究和学习对方做得好的技术建设方案,做得好的效能创新成果,分析自己和对方的技术差距和未来的变化,可以牵引技术战略尽快把主要差距抹平,甚至给出超越时间表。
对标一线竞争团队,冷静看到关键差距,而不是盲目复制对方,再通过内功建设实现技术规划,既可以把自己团队的劣势变优势,又可以让团队的骨干得到自己变得更强的客观证明。
分析优劣势的成果也需要聚焦,不求全面赶超,而是锁定潜力最大且成本可控的技术提升方向。

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取舍,制定技术战略规划并获得共识。
结合业务/客户的诉求、技术成熟度和发展趋势、主流竞争团队的分析,这三者的综合考虑,得到候选的技术战略机会点(即潜在的技术项目)。
再根据上级管理者的输入观点、团队当前的实力水平等因素,挑选出 2-3 个优先的机会点,作为年度技术战略规划的优先实施项目来立项,设立落地里程碑,投入精英技术人员攻关。

面向未来的技术战略项目,第一年重点在预研方案(可行性)和试点项目落地,探索更适合本团队的关键实现路径。
如果发现产出成果难以满足预想目标,而行业已经有开源或者商业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果断采用开源方案或者购买商业平台服务,这是缩短试错成本的更佳选择。
通过和积累多年相关技术的公司有偿合作,可以快速证明这个技术对本公司是否带来真实的价值,也能吸收领域高手的知识和教训。

五,针对技术战略规划,反思团队能力的短板在哪里,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中补齐
知道了我们的技术突破口在哪里,就需要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不足。
现有成员是否能够被培训起来,或者压力下磨炼起来?招聘时是否定向(按照关键的缺失技能)来物色人才?

我会根据团队需要的关键技术能力绘制人才能力分布视图,看看为了达成长期技术成果,哪些关键技术能力是空白(没有人真正掌握)?
哪些关键技术能力薄弱(只有少量人掌握,或者掌握深度不足)?
能力掌握的成熟度可分为五个档次:
0-不了解
1-知道,但没有独立掌握
2-能独立实践
3-精通
4-专家
针对这个能力视图提供相应的招聘提醒,补充相应的培训课程需求,以及围绕关键能力补全来安排骨干员工的挑战型工作。

暂无回复。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