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仅仅针对算法效果本身,需要构建测试集对算法效果进行评测,不管是检测类还是事件类通常可以通过准确率和召回率等指标进行评判,测试集设计的时候尽可能还原真实的使用场景,或者针对算法鲁棒性进行测试集设计,常见的维度可能有光线、目标是否遮挡、目标运动状态,相机视角,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目标本身图像特性等等。

  • 题主的行业的数据一般应该安全性要求较高吧,调用外部 api 会不会有数据安全隐患?

  • GPT4.0 给出的建议:
    1. 构建数据模型
    使用数据模型类:定义与接口入参相匹配的模型类,使用 JSON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可以简化构造复杂的入参结构。同时,支持默认值和可选字段的灵活性。
    示例数据:建立一组模板或示例数据,配置化地使用这些数据作为入参的基础,通过动态替换需要变化的字段来减少手动构建的复杂性。
    2. 利用配置文件和环境变量
    配置化入参:将入参配置化到 JSON 或 YAML 文件中,针对不同的接口和场景进行管理,测试用例在运行时读取这些配置。
    环境变量分离:如果有常见的参数组合,可以通过环境变量来快速切换特定的用例环境,减少硬编码。
    3. 接口模拟与虚拟化
    使用接口模拟工具: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可以考虑使用 Mock 工具(如 WireMock、MockServer 等)模拟出接口的返回,减少依赖真实接口的复杂性。
    服务虚拟化:虚拟化整个服务的响应,尤其是在服务依赖纵深的情况下,能够让测试更聚焦于特定接口的行为。
    4. 自动化生成测试用例
    自动生成用例:编写脚本分析接口文档或者 Swagger 文件自动生成入参,避免手动编写低效且容易出错。
    使用测试框架的参数化功能:使用 JUnit、pytest 等框架的参数化测试功能,将多种入参情况整合到同一用例中,提高复用性和维护性。
    5. 分层测试
    设置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将接口的核心逻辑进行单元测试,把复杂接口调用的测试分解成多个小单元的集成测试。
    借助分层设计理念:将各个嵌套层级的验证独立提取,进行分层测试,降低单个测试用例的复杂度。
    6. 持续维护与评审
    定期评审用例:因为接口会频繁变化,定期评审测试用例的有效性,挑选出重复性、有效性不高的用例进行剔除或重构。
    关注接口变更:跟踪接口文档的变化,确保测试用例在接口变更后能及时调整,防止用例和实现脱节。
    7. 团队协作与知识分享
    文档和知识共享:团队内部建立文档和知识库,分享处理复杂参数的最佳实践,定期进行技术分享和培训。
    合理分工:将接口按照业务逻辑进行合理分工,让不同的成员对特定接口负责,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
    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接口测试中的复杂性,提高自动化测试的效率与可靠性。

  • 是指核心业务流吗?

  • 感谢大佬的意见,核心的业务流其实在转测用例中覆盖了,这些自动化实现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其它的可能上层更关注整个的自动化覆盖率,其实我也赞同覆盖核心业务流就 OK,投入产出比更高一些,封装这个目前确实是这样做的,大部分是默认,结合实际使用开放一些非默认参数。

  • 嗯嗯,有些变化特别频繁的没有做,优先做的是那些相对稳定的子系统。

  • 比如什么笨方法呢?😂

  • 基于人工智能的测试流程 at 2023年07月27日

    想说和题主有一样的困惑,领导要求 ai 赋能但是不知道怎么赋,有些东西做出来可能并没有什么用,投入产出比是负的。

  • 我在自己的写的文章里面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目前尝试对测试集进行评价,不知道落地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