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验 做探索式测试的一些杂项总结

hlei · 2017年02月15日 · 最后由 一把把把把住了 回复于 2019年03月04日 · 1822 次阅读

一. 要不要写测试用例?   
  实际上,我在 TW 的这几年工作中,几乎很少使用过测试用例去测试,在手工测试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做探索性测试。
  这三年中,也会偶尔会碰到一些特别复杂的流程需要写一个测试用例做指导,测试过程中虽然依照步骤去测试,但是当我看到系统的反馈有特殊地方后,往往会让我立刻联想到新的测试途径去尝试,直到尝试完了,可能才会返回到刚才的用例步骤中。
  实际上,IT 系统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很多细节点需要注意,如果这些点都用文字写成测试用例,那工作量及其庞大,很难全部写完。所以对于复杂的业务场景,我们可以先构思一些主流程的测试脚本,然后在每个步骤中,根据 IT 系统给你的反馈,去判断和选择下一步该如何测试,而不是死死依据测试用例去测试。如果需要完全依据测试用例去测试,这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动化脚本去做。而 QA 更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系统的不同去做不同的判断。
  这里的前提是 QA 应该对 IT 系统的各类细节知识了解的非常丰富。

二. 谁写自动化脚本?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自动化测试脚本都是开发写的,包括 UI 自动化测试。有比较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和包含主要业务流程的 UI 自动化测试,以及对微服务的集成测试等。如果我在测试中发现了一个 Bug,通常会看是否需要开发去补充对应的自动化测试。有了高覆盖率的各种自动化测试,我可以投入更多数时间去做探索性测试,去发现那些单元测试、UI 自动化测试和集成测试没有发现的 Bug。
  有时候我也会去写 UI 自动化测试,例如,当程序员开发一些微服务时,为了隔离微服务并让单元测试运行的更快,团队使用了 mock 方法,但这种方法会有一些弊端,例如测试多个微服务之间的调用时,边界处如果有 Bug 往往会出现漏测,因此我补充写了一些 E2E 脚本跨多个服务之间,去测试完整的流程,避免漏测的现象。

三. 当开发说这不是个 bug 怎么处理?
  首先我会去分析开发人员认为个 bug 不用修复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会是以下这几种之一:
  A. 界面和 UI 设计稿不同,或者大部分地方和设计稿相同,有些细节地方不同。这种情况下,一帮我们会认为 UI 的审美意识更好一些,如果开发仍然不愿意修复,那最好引入 UI 设计人员一起讨论。通常讨论后,UI 认为有些细小 bug 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可能就不需要修复了,另外一部分对用户体验会造成影响,是需要修复的。  
  B. Bug 只出现在特定浏览器上,例如 bug 只出现在 IE10 或者手机浏览器 chrome28 上。这时候,我会根据统计真实用户行为的软件,例如 Adobe 的 Omniture 分析结果,去确定现在需要支持的浏览器类型。通常,一个产品有大量的用户,需要支持的浏览器类型就比较多,但是由于开发人员有限,往往优先支持 Top10 的浏览器类型。如果 IE10 或者 chrome28 还在 Top10,那就以此和开发人员沟通说 bug 需要修复。如果不在 Top10 的浏览器列表,那就不用修复。有些特定 Bug 可能还会引入 PM,BA 等人一起确定是否需要在特定浏览器上修复。
  C.有的 Bug 是易用性问题。开发人员作为技术工作者,熟悉电脑和各种快捷键等,因此可能使用起来觉得没问题,但产品的真实用户中各种类型人都有,例如有年纪大对 IT 不熟悉的,甚至有色盲、或者其他障碍的,那么从这些用户的角度去说服 Dev 这个 bug 是否需要修复。
  D. 有些 Bug 修复的 effect 过大,开发说不值得去修复。这类通常也要和 PM, tech lead,BA 一起讨论一下。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情况 1. 如果这个 bug 的投入产出比大家都认为不合适,而且影响比较小,可能就不修了,但是最好有个文档去记录已知的不需要修复的 bug。
    情况 2. 第二种是大家觉得需要修复,但是因为工作量太大,现在没有时间修复,那么建卡,放在 Jira 的 backlog 里,等团队有时间了,由 PM 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卡。
    情况 3. 第三种是大家觉得虽然工作量大,但是因为对用户影响较大,现在就修复。那么需要现在建卡,并安排高优先级立刻着手修复。
  最后,如果当 QA 和开发有分歧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 PM,BA,Teach lead,UX 等来共同做一个决策。

四. QA 的日常工作是否包含大量文档、产品部署的杂事?
  没有。我们产品部署到无论是测试环境、类产品环境还是产品环境,都是全自动化部署的。所以每当开发提交代码后,会自动部署到测试环境中。这里不需要 QA 手工参与,节省了很多时间。
  由于不需要写测试用例,也节省很不少时间。有些公司要写测试日报或者每周测试报告,这里都不需要。也不用写性能测试报告,我把性能测试结果记录在 Jira 卡中,和团队分享就可以了。我记得今年就写过几个概要的产品测试策略文档,以及十多篇测试经验分享的 Blog。此外,其他文档写的很少。

五. 平时发现多少 Bug?
  我大概统计一下,我们每天做的 story card 里,有 70%~75% 左右会被移动回开发修改 Bug。其中大多数情况下,一张卡有 3 到 8 个 Bug(我们这里通常一张卡会是 1 到 3 个人天),最多有过一张卡将近 20 个 Bug,但这种情况是极少数才会发生的。

六. 开发做测试为什么有天然的优势
  如有让你测试一个叫 “八星高颗粒子旋转通道” 的东西,你会测试吗?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测这个东西,因为没有人知道 “八星高颗粒子旋转通道” 是干什么的。但如果你恰好是 “八星高颗粒子旋转通道” 的技术开发人员,你做出了这个东西,那你对整个构建过程很熟悉,对每个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变量都有过切身的体验,那你就知道哪里容易把产品破坏掉,也知道哪些变量和输入有可能是做这个东西的人有可能遗漏的。因此你就容易发现这个产品的缺陷。
  而开发人员做测试的天然优势一,就是他非常了解做这个产品的整个过程,明白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变量会影响产品质量。他也知道自己在做开发时候,往往会疏忽大意遗忘那些点没做,因此也能预判到别人会在哪里出现遗漏和缺陷。因此开发经验越多,做测试越容易。

七. 如何培养开发的测试能力
  今年上半年时间,我主要工作的中心转到帮助开发团队提高测试能力上。我们有 11 个开发,一个 QA,有时候测试忙不过来,也会让开发去从 ready for QA 列捡卡测试。我之前采用的方式是,写一些 blog,分享一些测试经验,以及和开发一起结对测试。其中结对测试是传递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开发和我坐在一起,共同使用一个大显示器,做探索式测试,根据系统的反馈决定接下来测试的内容。
  不过我现在又了解到了另一种提高开发测试能力的方法,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是 QA 不去测试任何一张卡,全部卡都由开发去测试。QA 主要做两部分工作:
  第一步,在每张卡上加上注释,说明这张卡要关注的测试点,或者和开发面对面沟通一下需要着重测试那些点。
  第二步,当开发交叉测试完后,必须给 QA 演示他测试的过程。这时候 QA 如果认为没有问题,那么这张卡就挪到 done 了。如果 QA 发现一些问题,那可能会修改之前写在卡上写的测试注释,同时,开发会补充测试这些之前没有测到的路径。
  上面这种方法好的原因是:
  * 开发如果把 Bug 漏到产品环境后,经过几次教训,他自己测试的能力必然提高很快。
  * 一个能做好测试的开发,他自己开发出的代码质量也必然会提高很多。减少 Bug 的出现可以节省一大笔项目成本。

八. 和一群优秀小伙伴合作的体验
  刚来 TW,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技术能力不错,而且公司的技术交流氛围也很好。和一群优秀的技术达人合作,有几个好处:
  * 沟通起来比较顺畅,说到技术点,都能一点就彼此都明白。
  * 团队每个人都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如果研发实践没做到位,大家都不舒服。例如单元测试覆盖率补够,code review 不充分等,大家都会尽量避免。
  * 看到缺陷会积极的去修复,不推诿。
  * 经常性的 retro 回顾会议,对项目进行持续的改进。

九. 测试工作的成就感。
  到目前为止,我很爱测试工作。每次探索式测试,就像从迷宫中寻找出路,或者像是解题过程,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产品缺陷,这是测试让我感到愉快的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会从每张卡上找出一些列的问题给开发,等开发完成后,我可以感觉到这部分的产品质量已经不错了。有好的产品质量是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另外一部分原因。

共收到 3 条回复 时间 点赞

排下版吧,内容挺好的。

版上问怎么写高效的测试用例的那位老兄应该看看这个贴。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实在很过时了。

现在开发小游戏和小程序正好看看,收获挺大的,THX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