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品,更要构建关系。
Build in Public 到底是什么?是与用户一起快速迭代产品,是市场推广前置,还是 AI 时代个体协作的新方式?
8 月 3 日,RTE 开发者社区邀请到了来自 Folotoy、Memobase、Clio Voice 和开源社的四位嘉宾参加「RTE Dev Talk」,与我们共同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
Build in Public 并非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一个包含了真诚分享、社区共创、快速验证乃至个人品牌塑造的复合概念。
Folotoy 创始人王乐用他从一篇推文开始的 AI 玩具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如何借助社区力量将一个想法变为数万用户喜爱的产品;Memobase 作者叶坚白则展示了「默认开源」如何成为技术项目与世界连接的天然桥梁;Clio Voice 开发者 Jetson 和开源领域的实践者 Richard 林旅强,也从各自的视角分享了 Build in Public 如何从一种创造方式,延伸为一种高效的协作模式,甚至是一种真实而有吸引力的生活态度。
希望这篇回顾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分享及讨论嘉宾:
林旅强(Richard),RTE 开发者社区联合联合主理人,开源社联创
王乐(Larry),AI 玩具 Folotoy 联合创始人
Jetson,Founder\@Resonate Al&Clio Voice,语音 Al Builder
叶坚白(Gus),Memobase 创始人,开源项目 nano-graphrag 作者
主持人:
傅丰元: 好的,直播已经开始了。我来开个场。今天抱歉让大家稍微等了十分钟,我们今天是北京线下活动,同时远程连线了在上海的 Folotoy 创始人王乐,在深圳的 Jetson,以及在台北的 Richard。我和 Gus 则是在北京的线下同一个空间。
这次活动由 RTE 开发者社区主办,王乐的 Folotoy 和 Gus 的 Memobase 都是我们这一期 Voice Agent Camp 的营员,这是一个专注于语音 AI 的创业营,我们 8 月底会有个 Demo Day,欢迎大家关注。同时协办方有开源社、机智流、模速空间、TEN Framework、中关村科学城以及中关村创业大街——我们现在就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与大家进行远程交流。
OK,那么我们先请 Richard 来分享。他现在是真正在「Talk in Public」了。
林旅强: 好的,能看到我吗?我现在正在一个停车场,因为刚才的环境不太好。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 Richard 林旅强,RTE 开发者社区的联合主理人,同时也是开源社的联合创始人。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关于 Build in Public 与开源之间的关联。我也希望这不只是一次性的交流会,希望更多朋友看到直播后能加入我们社区,与我们一起持续讨论和实践 Build in Public 的想法。
傅丰元: 好的,其他嘉宾也和大家打个招呼吧。王乐,你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王乐: 好的,大家好,我是王乐(Larry)。我一直在 Twitter 上以「Build in Public」的方式,公开地进行我们 AI 玩具产品的创业。今天很开心来到直播间,给大家分享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是如何在推特上进行「表演」的,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帮助我们的项目、个人和团队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希望今天能和大家深入交流。
傅丰元: 「经常庆功,就能成功」。接下来是 Jetson。
Jetson: 大家好,我是 Jetson。我目前在做一个语音输入法叫 Clio Voice,这是一个我独立开发的项目。另外,我主要在做一个 User Research 的 Agent,希望能帮助跨境出海的企业更好地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我主要在小红书和微信视频号上进行 Build in Public,目前还处于冷启动期,也希望向大家取经。
傅丰元: 最后一位是 Gus,我们虽然在同一个空间,但背景不同。
叶坚白 Gus: 大家好,希望大家能听到我讲话。我叫 Gus(叶坚白),平时喜欢做一些开源项目,主要思考的方向是 AI Agent 需要哪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运行,尤其关注 AI Chatbot 和 Agent 的长期记忆。我做过 Memobase 以及一些 RAG 相关的工作。我主要在小红书上 Build in Public,Twitter(X)上的玩法还在学习中。
傅丰元: 看来今天的第一步是,大家必须得有一个小红书账号和 X 账号才能加入活动。好,那我们就正式开始,先有请 Richard 分享。
林旅强(Richard),RTE 开发者社区联合主理人,开源社联合创始人
林旅强: 好的。这个题目最初是我和 Bob(傅丰元)一起设想的,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会思考:我做的这个东西,能否找到更多用户?能否找到更多有共同爱好的「同好」一起交流,甚至对产品未来的使用或售卖有帮助?我们觉得 Build in Public 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从开源的角度来看,开源其实是最早的 Build in Public 方式。这里我要先提一下,不是说把 GitHub 上的一个代码仓库从 private 变成 public 就叫开源。这更像是把一个进行中的软件项目「打开」了,而「打开」这件事和开源的逻辑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开源的圣经——《大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这本书里,对此有很好的阐述。「大教堂」模式是:我作为建筑师,脑中有个设想,画好图纸,然后交给建筑工人去做。我们很多软件开发者就像是盖教堂的工人,我们常说自己是「搬砖的」。这种模式下,设计是固定的,无法让太多人贡献想法。
那什么是「集市」(Bazaar)模式呢?就像书里说的,我今天在一个空地上摆个摊子,然后有人经过,也摆了一个摊子,大家卖着各自的东西,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因为整个过程是开放的,我能看到隔壁摊子卖什么,甚至有好几家都在卖菜。这既是「Sell in Public」,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展示,也同时是「Build in Public」,因为我在做的过程中,每个版本都可能通过 GitHub 或早期的 Mailing List(邮件列表)公开出来。
所以,Build in Public 的精神在开源中早有体现。《大教堂与集市》里提出了十几条与开源相关的精神,其中有一条各位肯定听过,叫做「Release early,release often」——尽早地发布你的代码,并且经常地发布你的项目版本。我认为这句话的精神内核就是 Build in Public。通过不断地发布,把你的成果秀出来。
Release early,release often——Eric S. Raymond,《大教堂与集市》
一旦秀出来,很多人可能就会对你的项目产生兴趣。加上它是开源的,你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贡献者(Contributor)一起参与。这当然和今天部分创业项目的逻辑不完全一样,但从古典开源项目的意义上讲,就是吸引更多人加入,以开放的方式协作。
直到今天,像 Bob 刚才说的,好像没有 Twitter 或小红书账号就做不了事了。其实也不是,只是说 Twitter 和小红书是更好的放大器,能帮助产品创始人更早地告诉大家:「看,我发布了什么东西」,也可以在过程中讨论遇到的困难,搜集用户的反馈。过去,开源社区也有讨论方式,比如传统的 Mailing List,或者 IRC(Internet Relay Chat)。IRC 就是开源世界的「微信群」,它是开放的,不像微信群是封闭的。今天很多社区用的 Discord 或 Slack,其实都是 IRC 的进化版本。
所以,即使你做的是一个闭源或商业项目,也同样可以利用 Build in Public 的方式。你不必公开源代码,但可以公开产品的不同版本,或分享你的开发过程。这能让潜在用户,或关注该技术领域的人即早即时地看到你。
这件事当然有利有弊。好处是你能占据用户心智和行业心智。但有人会担心:「如果我把东西都公开了,竞争对手不就知道我的进展了,甚至可以偷偷超车吗?」偷偷超车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开放的好处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聚拢用户、流量和讨论。你的用户可能会告诉你,你的产品哪里做得不如友商好。而友商因为不够开放,不一定能这么快地获取到开发者和用户的真实立场。你获得客户反馈的渠道和灵敏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团队尤其应该更多地关注用户是怎么想的。
当然,这是一个权衡(trade-off)。你越透明,可能面临的压力就越大。但我必须说,一旦你开始 Build in Public,压力会来自整个社区和市场,这会不断地把你往前推。我联想到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虽然他最初是不知情、被迫公开的,但如果你自己已经亮在所有人面前,反而就会有一种「不能丢脸,必须往前走」的动力,以此来获得大家的信赖和认可。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过透明和开放来倒逼自己前进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还不确定 Build in Public 是否适合你,可以先拿自己的一些副项目(side project)来尝试。当你试出感觉后,就会逐渐明白它的妙用,以及你到底适不适合。坦白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方式,但我之所以鼓吹它,是因为有些人其实适合,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我先简单分享到这里,期待接下来的讨论。
王乐(Larry),Folotoy 联合创始人
傅丰元: Richard 从《大教堂与集市》开始溯源,梳理得非常清晰。他刚才也提到了王乐,我跟王乐也是在推特上认识的,我给他写了一封私信邀请他参加我的播客,他很快就答应了。这一切都源于我看到了他的第一篇爆款帖子。很多故事,就是从一张帖子开始的。王乐,来给我们讲讲你的蝴蝶效应吧。
王乐: 好的。很高兴今天能和各位网友——我们其实都是网友,很少见面——聊一聊我过去在 Twitter 上的 Build in Public 过程。我特意把标题改成了「Building in Public」,想说明这件事我们还在进行中。
因为项目一开始是面向海外的,所以我们选择了 Twitter 这个平台来公开创业过程。开始时真的非常简单。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作为技术出身,看到好玩的产品或技术,就会写几条推文或一篇博客。当时我并未想过要把自己的创业过程也公开分享。
后来,ChatGPT 出来了,我写了几篇关于如何玩转 ChatGPT、如何用它写代码或文章的教程,还写了如何用 Midjourney 文生图。我发现,我在 Twitter 上的流量变得非常大,2023 年的时候,每个月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我觉得这很神奇,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我自己做的事情也讲一讲?
于是,我把我与妻子的对话以及自己接下来的创业想法,真诚地分享在了我的推特上,我当时把它定义为「儿童认知 AI 玩具」。没想到,这篇帖子成了我所有推文中可能最受欢迎的一篇。主帖子获得了 75 万的浏览量,1800 多个点赞和大量的收藏与转帖。这让我清晰地看到,很多人愿意参与到这种真实的故事中来,特别是当产品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当时,「AI」和「玩具」结合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大家觉得很有趣:成年人可以用 APP 玩 ChatGPT,那小朋友是不是也能用呢?
我把推文下的回复都看了一遍,大家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这其实就是最直接的用户反馈。我甚至还没开始做产品,只是提出了想法,就获得了用户认可的基础。接着,我立刻做了一件事——向大家收费。我说:「如果大家愿意支持我的工作,可以给我 100 块钱。」当时就有很多推友来支持我们了。
这些推友中,有很多来自大厂,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他们通过简短的评论,就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有人提醒我,这个项目不简单,做硬件需要哪些资源,包括团队和资金。整个过程感觉不只是我一个团队在创业,而是所有推友在帮我一起创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吸引了 Twitter 上的很多大 V,比如「宝玉 xp」、「安替」老师,甚至一些国内外头部互联网公司的 CEO。他们会刷推特,看到我的产品,然后联系他的同事,甚至直接找我见面聊,帮助项目跑得更快。在推特上 Build in Public 的好处真是太多了,你能直接找到用户、供应链、渠道,甚至投资人。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宝玉老师发推 at 我说:「有人山寨你了。」这说明,我们不仅在国内做得早,而且因为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很多人会帮我们关注同行的进展。后来我们发现,埃隆·马斯克的女朋友也在做一个类似的产品。这让我们觉得事情更有意思了,我们不再是「Copy to China」,而是「中国原创」,这给了团队巨大的信心。
有时候,你还能从中获得许多营销或产品的灵感。例如,我在推特上看到心动 CEO 黄一孟老板分享说,在时代广场投广告只需要 40 美金。我想,我也可以试试。于是我照着推友们在评论区分享的教程,也把我们的玩具投上了时代广场的大屏幕。这种灵感的获取非常容易,别人的玩法可以变成我们的,这是一个共创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在 Twitter 上 Build in Public 能拿到融资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就是在推特上拿到了几百万的融资,我甚至连投资人的面都没见过,钱就打到了我的账户上。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投资人能直接看到用户的真实反馈,很多故事我们都不用再讲了,他们一目了然。在我们只有一个电路板,连 PPT 都没写的时候,就拿到了融资。如果不做 Build in Public,我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之后,我们的进展越来越快。今年 1 月,我们受香港贸发局官方邀请,去香港玩具展发表演讲,在传统玩具圈也大受欢迎。我们的社交网络逐渐变大,将科技圈的新东西带到了传统产业。
我们的团队也是这样组建的。我们的销售合伙人就是推特上来的。以前我只在书上看过创业合伙人来自「3F」——Family(家人), Friends(朋友), and Fools(傻瓜)。现在对我来说,是 Family, Friends, and Fans(粉丝)。我的主要合伙人,要么是校友,要么就是我的推特粉丝,他们认可我们做的事,然后慢慢加入我们。
今年,我们的天猫店和京东店都开起来了。京东的采销人员也是主动来找我们的。我们甚至在京东开了两家店,在不同的品类下销售。这个项目从我个人的一个小想法,逐渐走向了全国化,甚至全球化。我有时会在推特上开玩笑说,我们甚至引领了国内 AI 硬件的创业浪潮。
前几天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路过一家玩具店,我往里看了一眼,竟然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在里面卖。那一刻我真的很兴奋,从一个想法在推特上公开,到现在在线下闲逛时能看到自己的产品,这个过程真的非常快。
直到现在,我还在推特上「Building in Public」,继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找到更多认可我们的人来支持这个项目。对我来说,Twitter 是一个可以轻松、真实表达自己的平台,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傅丰元: 感谢王乐的分享。我看到直播间有人反馈说:「没想到发中文推特有这么多阅读数。」
王乐: 是的,Twitter 上的中文圈用户质量非常高。而且这不只是面向中文用户,很多国外的大佬也给我们点过赞,比如之前那个花了 180 万美金买域名的 AI 硬件产品 Friend 的创始人,也给我的推特点过赞。还有很多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精英,他们也会通过 Twitter 了解国内外的动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傅丰元: 也有人问,你当时第一条推文是怎么火起来的?是靠内容本身,还是有大 V 转发?
王乐: 是靠内容。在发那条创业想法的推文之前,我每个月已经有大约 1000 万的浏览量了,而且我没有买任何蓝标认证。如果你看我之前的内容,会发现我分享了很多大家当时关心的话题。比如,很多人想买 ChatGPT 账号但苦于没有海外支付渠道,我因为有海外工作经验,就分享了我的解决方案。
另外,我也会结合热点和个人背景。比如,我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了我们天津大学海棠节的图片,想象学妹们回学校看海棠。这样的内容既有美女,又有 AI,又有校园情怀,很容易破圈。还有一些技术科普,比如教大家如何分辨 AI 生成的图片,或者怎么用 Discord 登录 Midjourney,甚至分享一些「薅羊毛」的技巧。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真实」。Build in Public 不能只讲技术,要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关联,让大家觉得这个账号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下半场:圆桌讨论
傅丰元: OK,我们进入圆桌环节。我想问问在场的各位,大家在 Build in Public 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意外的收获或有趣的故事?Gus 你先来?
叶坚白 Gus: 我之前做的一个开源项目,关注度比较高。当时微软开源了一个很火的 RAG 算法,但代码质量很差——一个简单的东西被写得非常复杂,任何人都用不起来,里面还夹杂了两三万行他们内部的代码。于是我花几天时间读完源码,写了一个仅 1000 行的简洁实现。
这个项目从 Day 1 仓库就是公开的,我几乎每两天就会在小红书上更新进度,比如「源码读到哪一步了」、「我的 Nano-RAG 实现还有多久能写完」。神奇的是,即使仓库里还没什么代码,东西也跑不起来,就有人来给我点 Star。小红书上也有很多人感谢我,甚至第一次有人叫我「老师」,说「这个项目对我太重要了」。
回想起来,虽然这个项目没有像王乐总那样发展成商业项目,但过程中的惊喜让我非常开心。你原本以为这是一个人的创造过程,但分享出去后,会发现很多人在期待你的成果。这个项目做完后效果也不错,据我所知,后来很多学术研究是基于我的实现,而不是微软官方的。它还支持了一个 YC 投资的创业公司完成了他们第一个产品的发布,我去看了一下,他们百分之七八十的代码都来自我的项目。这算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
傅丰元: 好的,Jetson,你呢?
Jetson: 大家好,我专注在语音 AI 领域,目前有两个产品。一个是 Resonate AI,帮助出海企业做用户研究;另一个是 Clio Voice,一个 Mac 上的语音输入法,这个是我刚上线的独立开发项目。几个月前我在深圳买奶茶,看到一对聋哑双胞胎姐妹点单很困难,这启发了我,想做一个能将手语实时翻译成语音的开源小设备,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
我跟 Bob 也是通过在小红书上 Build in Public 认识的。我喜欢分享如何用 AI 做产品,这让我认识了很多很棒的朋友,也获得了一些投资人的关注。很多在市场、技术方面比我强得多的人会来给我建议,这种真诚的连接非常有价值。
我的一个感受是,这是一个以关系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过去没有自媒体,流量集中在门户网站,公司做好产品,然后投广告,是一种单向输出。现在,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渠道,关系成了中心,产品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先和用户建立联系,把他们当成社区的一员,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再去做产品。
林旅强: 我非常赞同 Jetson 的观点。这正回应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不是网红,可以 Build in Public 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王乐有千万流量,他当然是网红,所以他能做。但 Jetson 和 Gus 的经历说明,即使你还不是网红,建立「关系」也非常重要。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从 2014 年开始做开源社,现在华语地区的开发者生态、开源领域的从业者,大多都和我产生了一定的关系。我可能没有巨大的流量,但我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句话我曾和知乎创始人周源聊起过,他后来还在魔搭 AI 大会的 Keynote 里引用了。为什么有影响力?就是因为「认可」(endorsement)。我们在一个圈层里,通过互相认可形成关系网络,这个网络里总有流量大的人。比如我现在可以「抱王乐大腿」,哪天我做了什么事,他顺手一推,价值就来了。我们不一定要逼自己像王乐那样每天选题、发帖,但首先要在行业内形成一个能互帮互助的圈层。Build in Public 就是一个能让你的关系网络有机地渗透到更多地方的方式。
傅丰元: Jetson,在你的经历中,有没有具体的意外收获?
Jetson: 有一次,我视频号的一个视频火了,被一位前阿里的 BP 转发到了一个大佬群里,因此认识了很多人。上个月,我还有机会向汇丰银行的 CIO 推介了我的 User Research 产品。这些链接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 Build in Public,是很难获得的。
傅丰元: 好的,下一个问题。Build in Public 是不是把市场推广和产品构建的次序调换了,或者说将推广前置了?
林旅强: 我补充一点。推广前置其实是在及早地测试你的 Idea 能否达到 PMF(Product-Market Fit)。如果你说想做一个东西,有人立刻回应说「你赶紧做,我愿意付钱」,这就是在测试市场兴趣。你有 10 个 idea,如果其中一个获得了特别多的积极反馈,那市场的声音就告诉你应该先做这个。所以,这不只是推广逻辑,更是寻找市场需求的逻辑。
傅丰元: 之前和「魂旅」的开发者海玮聊,他也是先在小红书上把「魂旅」这个 APP 的想法和一个图标发出来,很多人回复「做出来踢我一下」,他得到大量积极反馈后,才花了几个月时间把产品做出来。这正是因为如今 APP 的分发方式变了,很多想法可以先在社交媒体上测试受欢迎程度,然后再利用 AI 的能力快速开发。
Jetson: AI 时代,做产品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如果大家用同样的 AI 技术栈,做出来的产品同质化会很严重。所以 Build in Public 是一种很好的市场进入(Go-to-market)方式,用真诚建立联系,大家会更喜欢有「活人感」的品牌。
叶坚白 Gus: 我对此有一点反思。我认为 Build in Public 不一定在所有行业都能直接促进收入增长。王乐总的例子非常难得,背后付出的心血远超想象,大部分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很多时候,如果你在前期没有触达到足够广的人群,内容又没能爆发,那么在产品做出来之前去推销想法,很容易进入一个充满负反馈的回声室。更危险的是,你可能会反复进行「妈妈测试」(The Mom Test)——你的粉丝本来就关注你,他们很少会直白地告诉你「我不会为这个付钱」或「你这个东西没用」。所以,我不认为从粉丝那里得到的反馈是验证 PMF 的可靠方式,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们能看到很多海外独立开发者晒收入的成功案例,但他们成功的核心,可能不是因为 Build in Public,而是因为他们「Ship faster than anyone else」(比任何人都快地交付产品)。Build in Public 只是他们完成冷启动的好方法,但粉丝的赞美很多时候是噪音。
在 AI 领域尤其如此,只要你宣传一个和 AI 相关的概念,就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欢迎。但你必须确保,你的目标用户真的在用这些平台,并且愿意给你真实的反馈。一个更好的方式是直接预售(pre-sell)。我认识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他不做产品,直接在 Reddit 上线一个 Landing Page 然后发起预售。他的标准是,如果半个月内能筹集到 1000 美金,他就真的去写代码;如果达不到,就把钱退掉,不做这个项目。这或许是更有效的测试方式。
Jetson: Gus 说得很好。Build in Public 只是一种方式,核心是「快速验证」。我的语音输入法是 B2C 产品,可以在小红书上做。但我的主页 Resonate 是 B2B 产品,我就需要自己通过领英等渠道去做大量的 Cold Call 和 Cold Email,这其实是「Build in Private」。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尽早接触用户,测试你的想法。我现在也基本不拿 PPT 去谈,而是直接展示一个可以交互的 Demo。
叶坚白 Gus: 而且,Build in Public 是新时代的简历(Resume)。在职业发展中,让别人相信你是最大的挑战。在内容平台出现之前,你需要别人推荐(refer)、需要漂亮的简历。而 Build in Public,尤其是对有创造欲的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背书。当你在小红书或 Twitter 上持续输出,别人第一次见到你时,就不会怀疑你的技术能力、创业真实性或学历背景,因为你的内容已经建立了信任。我们公司想招实习生,我也倾向于先去小红书发帖,而不是用招聘软件,因为这样吸引来的人,是真正看过你内容并认可你的,筛选效果好得多。
傅丰元: 这段对话太精彩了。最后一个问题,Build in Public 会不会是 AI 时代个体协作的新方式?它是否能帮助小团队联合起来,对抗大厂的流量垄断?
王乐: 我们的项目发展到现阶段,可能就不会再把未上市的新产品完全公开了,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的规律依然存在,我们再怎么 public,流量也很难与那些投入巨资做 PR 的大公司抗衡。但是,作为小创业者,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手头的资源放大到极致。
同时,我们的 Build in Public 策略也在演进。我们会把业务区分开,一部分是面向社区的(Community),是开放的;另一部分是完全商业化的产品,会做得更谨慎。例如,我一直希望将 AI 玩具的一些核心技术,甚至硬件,做成开源的,让更多人可以自己 DIY。这件事在当下可能不合适,但到了某个时刻,当我们有更多精力时,就会去做。
傅丰元: 直播间有观众问,如何平衡 Build in Public 和商业竞争的关系?
王乐: 这个平衡是动态的,会随着项目发展阶段而变化。在最早的时候,我们是毫无保留地公开,因为那时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我们需要教育市场。我也不太担心别人抄袭,因为要把想法真正复现出来,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但现在,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我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调整公开的程度。很有趣的一点是,我发现国内现在的创业环境比以前好了。在 AI 硬件领域,大家不是一味地抄袭,而是会做差异化。比如 Fuzozo 做女性潮玩,而我们则专注做 3-9 岁儿童的认知与陪伴。大家似乎有了一种共识:我认同你做的事,那我就找一个我能做得更好的细分场景或用户群体去做。Build in Public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互相释放信号,促进了这种良性均衡。
Jetson: 不是网红当然可以 Build in Public。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我们不开始发帖,就永远到不了「网红」那个位置。
叶坚白 Gus: 这个问题本身有点因果倒置。就像在问:「我没有工作,可以写简历吗?」Build in Public 不一定要成为网红,成为网红也不一定需要 Build in Public。网红是一种结果或状态,而 Build in Public 是一种思维模式(mindset)。你选择了这种方式,你心里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两者的关系,就像工作和写简历一样。
王乐: 我非常认同。这其实是两个关系不大的话题。我的粉丝数和那些真正的网红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对我来说,Build in Public 的初衷更像是「喜欢分享」(Share),我只是把东西展示给大家,并没有考虑太多结果。
林旅强: 是的,是不是网红和是否 Build in Public 是两回事。过去有那么多伟大的开源项目,你很难说哪个开发者是网红,但他们一直在持续地 Build in Public。作为开发者,Build in Public 是在建立自己的简历和信任,这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当然,有人会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被挑剔,这是一种选择。公开,意味着你要把自己的优点(feature)和缺点(bug)都展示出来。这是一种模式选择,我鼓励大家去尝试。对个人或创始人 IP 来说,积攒自己的声量,建立关系(Relationship)和信任(Trust),都是至关重要的。
傅丰元: 好的,那我们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直接在全网 Build in Public 还有些顾虑,可以先来 RTE 开发者社区「Build in Community」。我们社区会举办很多小范围的线上 Meetup,你可以在几十或一百人面前分享你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也感谢直播间所有观众的参与!我们下次再见!
阅读更多 Voice Agent 学习笔记:了解最懂 AI 语音的头脑都在思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