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 鲸云效深度剖析敏捷开发理论知识,想学习的万千不要错过

优测云服务平台 · 2021年02月26日 · 1767 次阅读

鲸云效是腾讯优测推出的为企业制定软件质量全景解决方案的平台,其基于腾讯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体系标准为准绳,以工程效能提升为宗旨,致力于以科学化和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践,赋能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什么是敏捷测试呢?敏捷测试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测得更快,绝对不是比以前用更少时间进行测试,也不是将测试的范围缩小了或将质量降低来减少测试任务。也有人说,只有敏捷开发,没有敏捷测试。

l 敏捷测试有哪些流程改进?

l 测试人员如何面对敏捷测试的挑战?

l 在敏捷测试中如何制定相应的自动化测试策略?

等等各种问题。

  1. 什么是敏捷测试

假如将过去传统的测试流程和方法硬塞入敏捷开发流程中,测试工作可能会事倍功半,测试人员可能会天天加班,而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敏捷测试应该是适应敏捷方法而采用的新的测试流程、方法和实践,对传统的测试流程有所剪裁,有所不同的侧重,例如减少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等工作的比重,增加与产品设计人员、开发人员的交流和协作。在敏捷测试流程中,参与单元测试,关注持续迭代的新功能,针对这些新功能进行足够的验收测试,而对原有功能的回归测试则依赖于自动化测试。由于敏捷方法中迭代周期短,测试人员尽早开始测试,包括及时对需求、开发设计的评审,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持续的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反馈。简单地说,敏捷测试就是持续地对软件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

  1. 敏捷测试流程的优化

在敏捷方法中,需求变化比较快、产品开发周期很短,我们目前采用四周时间,也就是每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开发周期短,功能不断累加,给软件测试带来很大的挑战,软件测试流程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我们原有的测试规范明确规定,首先要建立项目的主测试计划书,然后再建立每个功能任务的测试计划书,测试计划书有严格的模板,而且需要和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讨论,并和测试团队其他人员(包括测试经理)讨论,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签字才能通过,仅测试计划经过 “起草、评审和签发” 一个完整的周期就需要一个月。在敏捷方法中,不再要求写几十页的测试计划书,而是在每个迭代周期,写出一页纸的测试计划,将测试要点(包括策略、特定方法、重点范围等)列出来就可以了。

在原有测试规范中,要求先用 Excel 写出测试用例,然后进行讨论、评审,评审通过以后再导入测试用例库(在线管理系统)中。在敏捷测试中,可能不需要测试用例,而是针对 use case 或 user story 直接进行验证,并进行探索性测试。而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发原有功能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为回归测试服务。自动化测试脚本将代替测试用例,成为软件组织的财富。原有测试规范还要求进行两轮回归测试,在敏捷测试中,只能进行一轮回归测试。综合这些考虑,敏捷测试的流程简单有效。

在敏捷测试流程中,如前所述,测试是一个持续的质量反馈过程,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而且某些关键方面也要得到我们足够的关注,主要有:

l 测试人员不仅要全程参与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讨论,而且要面对面地、充分地讨论(包括带语言、视频的即时通讯),仅仅通过邮件是不够的。

l 参与代码复审(code review),并适当辅助开发人员进行单元测试。

l 在流程中增加一个环节 “产品走查(Product work-through)”——测试人员和产品经理、开发人员等在一起,从头到尾将新功能看一遍,可直观、快速地发现问题。

  1. 新功能的测试和回归测试策略

测试任务简单地可分为新功能测试和回归测试。在敏捷方法中,针对这两部分的测试建立相应的策略,以提高测试的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风险。新功能测试的策略主要有:

l 不需要测试用例,直接基于用例、基于对需求的理解来完成新功能的验证。即使要写测试用例,只要保证各个功能点被覆盖,不要过于详细(大颗粒度)。

l 持续地进行验证,一旦某块新代码完成(code drop), 就开始验证,而不是等到所有代码完成后才开始测试。这也包括参与到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中。

l 实施端到端(end-to-end)的测试,确保完整的业务流程的实现,同时,也容易发现业务逻辑不够清晰、不够合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l 阅读代码来发现问题,可以和开发人员工作保持同步,消除测试周期的压力。

l 基于经验,可以实施更多的探索性测试、组合交互性(interoperation)测试和用户场景 (user scenario) 测试,更有效地发现埋藏较深的缺陷。

回归测试是敏捷测试中需要面对的难点。每次迭代都会增加新的功能,一个产品可能会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迭代,回归测试范围在不断增大,而每次迭代周期没变,可能还是一个月。这样验收测试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回归测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动化测试,因为很难将回归测试控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当然,还是有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回归测试的范围,例如:

l 通过执行 code diff 来了解代码变动的所有地方,再做代码关联分析,就可以明确知道要进行哪些地方的回归测试,回归测试范围会大大缩小。

l 基于风险和操作面分析来减少回归测试的范围,例如回归测试只是保证主要功能点没有问题,而忽视一些细节的问题。

l 持续测试的过程,只要有时间,就进行测试,包括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都参与到日常的试用和测试中来。

暂无回复。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点击这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