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个 for 循环,然后返回第一个找到的元素,没找到就继续循环;然后根据找到的元素判断你要做什么

  • 另外再说一句:对于测试来说,我们的责任是质量把控,所以能不能按时交付,不归我们管,我们关心的是质量能不能达标。当然了作为团队的一分子,我们也要对交付时间做贡献,保障测试效率,按计划内时间完成测试;遇到开发延误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尽力去配合赶上进度。 但原则还是质量标准不能降低。

  • 所有的决定都应该是遵循大家都同意的规则去判断的。比如发版前是否还有哪个等级以上的缺陷,剩余的缺陷是否拿到业务的同意,可以接受这些缺陷在以后再修复。
    如果目标是按时发版,那就以达到发版目标去提前规划,以及每天的日报里面把这些写出来:改修复的赶紧修复,不能修复的赶紧找业务商量,拿他们的背书。如果最后还是有严重的缺陷没办法处理完,业务也不同意上线,那就别上了呗,反正测试我就不松口,谁要违反流程去上,那就是谁的锅。

    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把相关负责人拉到一起,把这个游戏规则讲明白;统一规则之下,谁违反谁的锅。测试不能轻易降低自己的标准,这样也不会轻易被甩锅给测试。

  • 要看自动化替代的是哪部分测试, 如果你是手工测试接口,那做成自动化就能替代这部分的手工; UI 的自动化对应就是替代页面的手工点点点。

  • 可以用 sys argv 来传递

    1. 接口测试只是分层测试的其中一环,整体的测试策略起码要在 UI 上多做一层 UI 自动化或者手工测试作为补充。
    2. 要从流程上去分析,为什么前端改了代码而没测试到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这个改动完全没有遵守流程(不在需求里面,没有提测给测试),那就是开发流程的问题,要去补充强化流程; 如果是开发已经提测了,但是测试以为跑个接口测试就能覆盖,那就是测试策略的错误,需要去强化测试设计和加强测试用例评审流程; 如果开发也是无意中带出来的改动,或者因为代码部署错误,把没提测的东西带上去了,就需要去强化你们的回归测试策略,不管有没有前端的改动,该做的回归测试都要做,并且基于这个去设计你们的自动化测试(包括 UI 和接口)
  • 用 allure, 每个 log 都记录到 case level?

  • 楼上的朋友们,这个项目我已经五年没维护了,所以你们如果遇到问题请尽量自己尝试解决和二次开发,恕我现在没办法帮到你们。 所以请慎重选择这个项目哈,抱歉!

  • 首先一个原则,我们是不可能覆盖市场上所有的机型和操作系统版本组合的。
    建议你整理成一个兼容性测试的方案给领导去 review:

    1. 目标是要覆盖市场上多少比例的机型和操作系统?
    2. 要达到这个比例,需要购买多少测试机? 是否考虑使用付费云测平台?
    3. 有了测试机和云测平台之后,你们的兼容性测试方案怎么和现在的回归测试策略结合起来? 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去执行?
    4. 是否考虑用自动化测试来做兼容性测试?
    5. 新机型怎么定期购买?
    6. 新的操作系统版本怎么定期投入研究和兼容性测试,避免新版本发布之后对线上客户的影响?

    然后呢,有多少钱干多少活; 出了问题,这是已知的风险, 因为没投钱啊

  • 想起了脱口秀大会里小鹿讲过的一个段子: 你这个个人经验主要是太个人😅

  • 检查一下是不是配置的地址是 localhost,导致不在那天机器上就访问不了(看你的截图)

  • 我当时没有集成 iOS 的代码

  • 我理解性能测试不应该以单个业务来设计, 而是去评估每个接口分别会有多少流量,然后按比例来构造。 比如 四个接口的流量比例分别是 1:2:2:3 类似这样。
    具体的比例是多少,要么是看生产的数据统计,要么是根据业务模型去评估。

  • 我们应该要感谢一直在 “卷”,还愿意免费分享出来的同行们

  • Pyechart 我以前用的是 0.5.5 , 你看看能不能安装这个版本

  • 看你的截图,失败的是 验证 的那个步骤,也就是断言失败了。
    你可以点开旁边的截图看看具体是什么问题,有可能是你用错了关键字

  • 这三百多评论里有一般是我的回复,哈哈

  • 我了解到的,要么是直接前备份数据库里恢复(可能会有数据丢失),要么是从数据库的 log 里面找出来恢复。具体没做过。
    PS 我们那个例子好像真的是物理删除,因为 DBA 说没办法恢复

  • 看起来是你用的 selenium 版本兼容性问题。 你先试试本地直接跑 selenium 是不是能跑起来? 就随便用 python 写个 selenium 的测试脚本,能调起浏览器和打开网页就基本上没问题了

  • 不是把表给删了,而是删了表里的数据。 所以不管物理删除还是逻辑删除都可能发生吧,区别是操作一条数据还是操作多条数据?
    对业务来说,就是数据不可用了

  • 原始逻辑是真的一言难尽,我大概知道的信息是当这个 ID 包含非法字符的时候,被处理成了 null,然后删除的逻辑里面原本是根据 ID 来锁定要删除的记录,结果因为这个 null 就变成了全表删除…

  • 逻辑删除也会造成业务影响,物理删除也能通过备份之类都手段恢复,所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 API 的处理是有问题的

  • 很多 bug 都不能用常理去推测的。 所以作为测试,我们要考虑的是全面的质量保障。 比如这个字段的验证,其实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有办法去预防: 开发正确的使用字段长度的检查(或者使用对应的插件)、单元测试、接口测试、页面自动化测试,等等。
    但是如果作为测试,我们都直接帮开发说: 这个没必要测接口,我是真的没办法认同。

  • 我分享个例子: 我们最近在对某个删除的 API 有改动,然后开发用 postman 去验证这个改动的时候不小心传了一个非法的 product ID, 结果正好后台没验证处理这种情况,结果把整个表的数据都给删了… 幸好这是在测试环境发生的,要是在生产环境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楼上说没必要的,祝你们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