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衷心希望入行做测试的,对于技术类文章更要理性的去看和体会,这不是小说,文笔精彩就觉得好。每篇文章的发表都有其主观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多途径去佐证观点是否靠谱。特别对于刚入行的,要学会多问为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可能轻信一个错误的观点,会让你走向错误的方向。
我对自动化的理解,也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在改变,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是否有营养还请读者自己体会。
自动化的目的
- 把测试从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例如:回归测试等;
- 协助手工测试完成很难模拟或无法模拟的的工作,例如:篡改服务返回的数据验证前端对各种数据场景的处理,弱网模拟、特殊协议数据包解析验证等;
- 尽早发现 Bug,例如:数据层的存储过程、Package 批量调用验证、接口自动化等偏底层的问题;
- 协助定位问题,现在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接口层发现问题了,可以通过添加的 traceID 定位到日志错误或错误代码行,app 运行中异常可捕获错误日志等;
- 线上监控报警,现在的自动化不仅限于线下,线上的也已覆盖,测试和运维的工作可能存在交集,我们不能把质量问题寄托于他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报警通知到人,让损失到最小。
- 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面有点广,例如,测试环境的自动化编译、打包、部署、持续集成甚至持续交付等。
关于自动化介入的若干问题
- 是否要考虑成本?
当然要考虑,我们总会遇到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可能一些特殊的行业,特殊的项目,质量的权重更高点,如果引入自动化能提高质量,该介入的还是要介入。
- 是不是只有大公司能做,
小公司和初创公司就不适合搞自动化?这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看公司的资源和人员配备,如果有能力做为什么不?况且小公司的自动化不一定要做到大公司的程度,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质量就可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
- 自动化何时介入?
条件许可的还是尽早介入,越是底层的 Bug,影响面越广,修复成本也是最低的。但这不是硬性标准,一般公司都是从 UI 自动化开始积累经验的,拔苗不能助长。
如何开展自动化工作
这个信息量比较大,人才和技术就不多说了,我更关心的是做事的方式
- 抓住业务测试工作中的痛点和领导的痛点,多沟通多交流,优先解决基层的工作痛点,我相信一个好的领导会看到你的责任心和付出;
- 技术选型和方案可行性调研,多投入时间和精力,有的人性子急,前期做的很快,如果一开始的方向错了,最终会得不偿失;
- 如果是比较复杂的解决方案,尽量前后端分离、保证各模块的独立性、可融合性、解耦不解体,做到灵活可扩展,要有下一盘大棋的准备。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