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哥。

有读者留言说,他们团队老是因为反复出现同类 Bug 导致项目延期。

他们团队没有统一 Bug 记录渠道,测试人员一般发现问题口头告知或者汇总文档发给开发。开发未记录,有时候,迭代时就会出现开发遗忘修复的情况,同类 Bug 再次出现,导致项目二次延期。

我们都知道要重视 Bug 管理,但有效的 Bug 管理核心不仅是管 Bug,更是管流程。换言之,就是用标准化流程把 Bug 从发现到解决的每个环节串起来,才能既保质量又提效率。

流程顺了,Bug 自然能被高效追踪、修复和预防。

一、为什么 Bug 要闭环管理?

但很多团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忽略流程闭环这个关键环节。

要么是测试发现 Bug 后只简单记录,没明确后续跟进责任人与时间节点;

要么是开发修复后,没有及时同步给测试复现验证;

还有的团队在 Bug 验证通过后,不做复盘总结,既不分析 Bug 反复出现的根源,也不更新相关开发或测试规范。

这些环节的缺失,就导致 Bug 管理变成半吊子工程。已发现的 Bug 可能被遗漏,修复后的 Bug 可能因未验证而残留,同类 Bug 更是因为没有经验沉淀,在下次迭代中再次出现。

所以,要解决同类 Bug 反复、项目延期的问题,关键就是搭建一套能覆盖 Bug 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流程,让每个 Bug 都能被管到底。

manage-bugs

二、用闭环流程把 Bug 管到底

发现了该管的 Bug,就得让它在一个完整的流程里走到底。这个流程不用太复杂,四个步骤就够:

第一步是记清楚。

报 Bug 的时候,必须写明白在哪里操作、怎么操作、出现了什么问题,最好附上截图或日志。别小看这点,很多时候开发人员卡壳,就是因为拿到的信息就一句 “功能用不了”,光定位问题就得花半天。

第二步是分明白。

按之前说的影响程度分级,P0 级(比如系统崩溃)马上转给对应开发,甚至暂停其他工作;P1 级(比如数据错误)24 小时内必须响应;级别低的就排进迭代计划。分配的时候要指定明确的负责人和截止时间,避免踢皮球。

第三步是改彻底。

开发修复后,不能自己说算,得交给测试人员按原步骤验证。通过了才算完,没通过就打回去重新改。这里要注意,修复时最好顺带记录下原因和解决方法,方便以后查。

第四步是回头看。

每周或每个迭代结束后,抽半小时复盘:哪些 Bug 反复出现?是不是测试环节漏了?代码评审有没有不到位?把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到,更新一下测试用例或编码规范,下次就能少走弯路。

使用工具,管理 Bug 更得心应手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这四步呢?工具承载

合适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尝试使用禅道,把团队的 Bug 管理流程固化下来。

目前,禅道已经连续 10 年获得 51Testing 评选的常用的测试管理工具第一名。

禅道支持 Bug 的结构化录入,你可以详细填写影响版本、严重程度、优先级、重现步骤等信息,确保报 Bug 时信息完整,避免后期反复沟通。

禅道bug管理

另外,禅道 Bug 还有统计分析功能,能自动生成迭代 Bug 数量、每天解决 Bug 数、按 Bug 严重程度统计等饼图、柱状图和折线图,让你直观了解团队的 Bug 处理情况,方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有效的 Bug 管理,就是让团队形成一种 “对质量负责” 的共识。

流程和工具都是为这个服务的,别搞得太复杂,能落地、能坚持,比什么都强。

大家平时在管理 Bug 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头疼的问题?可以一起聊聊。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