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在前后端协作的功能测试中,关于测试流程和接口自动化介入时机,希望探讨以下具体问题:

测试流程顺序

常规流程中,是否建议先独立测试后端接口,再联调测试前端?

若接口测试通过但前端联调时发现接口需调整,如何避免重复返工?

接口自动化介入时机

提测前介入:在开发未提测时(如接口设计稿确定后),测试人员提前编写接口自动化用例是否实际可行?

可能风险:接口实际实现与设计稿不一致导致用例失效

潜在收益:提测后可直接运行自动化脚本,提升效率

是否有团队成功实践过此模式?需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如接口文档规范、Mock 服务等)?

发布流程依赖

当接口在测试环境通过测试后,是否需要等待前端功能测试全部完成再发布至正式环境?

若后端先发布,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前端未兼容)及应对方案?

补充说明:
个人倾向于提测前介入自动化用例设计,但希望了解实际落地中的挑战和最佳实践。
我们当前的模式是前端和后端一起提测,一起测试,前端和后端是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开发人员。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