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都在做团队过程改进相关的事,刚好前阵子在深圳的 MeetUp 上和王宇老师也交流了相关的内容,本文总结一下在做团队过程改进前的一些思考心得。

01 有效识别干系人

团队过程改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复杂,涉及的人员和流程很多。在千头万绪中,你需要首先识别出具体的干系人,并得到他们的支持,解决他们的痛点,让改进事项顺利实施下去。

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过程改进这件事,是谁发起的?

如果是研发团队基于自身的痛点,自己发起的(或者说是团队负责人有想法去做团队改进),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够快速识别出团队问题。

如果是业务团队对研发团队基于当前现状的不满(交付效率低、交付质量差等问题),进而要求做过程改进。这种情况就需要找到具体为这件事负责的人,做好沟通。然后带着目标进入研发团队,去做针对性的过程改进,完成目标即可。

如果只是纯粹的职能部门要求(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专门的效能改进部门,但不对具体业务交付团队负责),这种是最难做的,需要有上级领导的背书和大力支持,对推动者的个人能力和团队认可度要非常高,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1. 谁更在意或者着急这件事的最终结果?

也就是谁是这件事的实际受益者。针对上面三种场景,受益人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场景一的最大受益者,是团队自身,所以他们最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场景二的最大受益者,是业务团队,通过过程改进,让交付更好地服务业务,研发团队有一定的收益,但不是核心受益者。

场景三的最大受益者,是主持过程改进的那个人。被改进的团队感受并不会那么深刻,因为不是他们自身发起的,是被动的选择。这时候就需要推动者,把这种场景转化成场景一和二,形成利益共同体。

所以,需要想清楚这件事,才能用不同的方案去取得最终的成果。理清了以上两点,明确责任主体、扩大责任主体,才有可能让过程改进可持续、可落地。

  1. 用哪些数据支持你的过程改进?

不论是哪种场景,都需要有具体的数据支持,才能让人信服,也能更好地体现过程改进的价值。数据指标的选取需要结合目标,而不是能简单获取的。同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调整数据指标,以便于聚焦当前的过程改进项。

由于研发过程的影响因素过多,如果最终你发现数据指标并没有变好,也不要沮丧。唯结果论并不总是有效的。

02 改进问题的两个方向

向左:从整体的流程上做优化,系统性地解决问题,标准化。

向右:以人为出发点,让团队更健康和活力

多数情况下,在做过程改进的时候,都会选择向左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是有章可循的。具体到研发流程,其实现在业内有非常多的现成规范可参考(TMMI、成熟度模型、研发流程价值流等)。只要结合团队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裁剪和改进,就能梳理出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让团队按这个规范去落就可以(难点在于如何强管控,结合 DevOps 工具而非几份宽泛的文档)。

但是,这种路径在个人看来,只能用于保障团队的交付下限,大家都按这个流程走,少出错。而且需要定期去审视这个规范,做针对性的调整,是件持续性的工作。

向右改进,对团队的人员素质要求很高,曾经有幸在那样的团队中工作过,也见识过以人为本的研发过程改进,那是一份珍贵的体验。

03 发现有主动改变意愿的人

在实施过程改进的过程中,推动者需要去发现有主动改变意愿的人,并让这些人逐步成为过程改进的闪光点和推动者。如果你在团队中没有发现这类人,那基本上可以预见,这次的改进是失败的。推动者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

对于这类有意愿做出改变的人,可以让他们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推动者,同样需要思考):

1. 本迭代的交付重点风险是什么

2. 本迭代有哪些⾼优先级的决策需要推进?我需要进⾏哪些关键沟通

3. 研发交付的运⾏过程,哪些⼈更多关注?关注点是什么

有思考才会有行动,才可能推动过程改进。对团队中的其他人,严格执行既定规范即可,多数人还是需要被推着走。

04 小结

识别干系人、明确解决问题方向、发现有主动改变意愿的人。这是做团队过程改进中,前期就需要想清楚的事,这三个问题将决定最终的改进结果。

共勉。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