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自动化测试能力,作为现在测试人员技术能力体现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部分能力的提升。但是,很多团队的落地效果并不佳,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中,慢慢沦为 PPT 产物。那么,如何让团队真实地享受到自动化带来的提效呢?结合个人在不同公司的落地情况,说说自己的想法。

01 管理好预期

提效从来不意味着降本,如果你是想通过自动化测试,来减少测试人员的数量,节约人力成本,以此为目标的话,大概率是失败的。个人认为,自动化测试的意义在于构建快速反馈的能力,不论是集成在 CICD 流水线上,还是作为线上巡检的一部分,都能够提升质量反馈的速度。在敏捷研发的大环境下,快速反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让测试执行成为团队交付瓶颈。

记住这个初衷,它将影响后续一系列的动作。不要让它变形了。

02 自动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在之前的《通过抓包能否做好接口测试》中,有提到过,只有标准化后,才有可能自动化,很多测试负责人仅从测试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取巧的方式来实现接口自动化(比如通过 Curl 或者录制 har 文件,来实现接口测试),虽然能在短期内看似落地了接口自动化,但是缺乏对接口的理解,是无法长期执行并产生效果的。

这里的标准化,指的是接口文档的时效性问题,很多团队也有自动维护的接口文档,但都是第一稿的信息,后续在实现过程中的变更都没有办法在文档中体现,那么做接口自动化就会非常的痛苦。

所以,推动上游的接口标准化、实时性,就成为关键问题,其实这是个双赢的事。对研发而言规范了接口,自己联调也方便。并不难推动。

03 需要具备工程化思维

如何解决第 2 点的问题呢?你不能期待让研发人员手动去维护接口文档,也不能期待研发人员主动告诉你接口变更了,这是不现实的,也不要抱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工程能力的角度去着手。基于现在的研发能力,不论是 Swagger 还是 ApiDoc,都有能力直接从代码工程上自动生成接口文档,而且还是实时的。

个人的实践是,如果团队比较小,那就直接引用 Swagger 的标准化框架,然后直接对接 Swagger 路径,去自动解析接口,监听接口变更。如果团队较大,可以写个 SDK,来主动上报 Swagger 路径,从而获取接口信息。

一个完整的接口自动化全链路大致如下:

这样对研发而言,改动量最小,又能规范研发代码,让研发主管也能从中受益,相互绑定利益,推动起来也容易。

04 贴合实际业务的场景化脚本

很多时候,自动化测试沦为鸡肋的原因是,大多数的测试用例都只是单接口的用例,通过参数的等价类、边界、异常值作为人参就完事了。不是说这类测试不重要,而是真的没太必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接口定义和参数注解来约束,出问题的概率不大(做好 Code Review 和静态扫描,用好框架,能解决 90% 的这类问题)。

从测试覆盖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多接口串联场景,能够真实地模拟业务操作,把数据流完整地跑通,配合上有效的检查点,来帮助我们发现、拦截问题。

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可参考《接口测试这么玩才明白》。

所以,贴合实际业务场景的链路接口操作,合理的检查点设置,才能让自动化有效地运转起来,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去拦截问题。测试用例的数量和覆盖率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数据。切记。

05 最大化接口测试的价值

基于接口自动化的脚本,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让这件事的价值最大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CICD 门禁:由于自动化的执行效率高,可以集成到 CICD 中,作为质量门禁的一部分,把问题拦截在开发环境,及时反馈问题。

造数工具:在合理的参数化场景下,多数接口测试场景都能用于测试数据的制造,特别是对于链路比较长的前置数据,接口造数是个非常可行的方案

辅助回归测试:基于接口自动化测试,可以快速覆盖核心功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做针对性的专项测试或者对新功能进行验证。前提是你的用例足够清晰和健壮。

线上巡检:线上环境的拨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团队重视,也是测试右移的一项重要能力,自动化测试可以作为业务线上巡检的一部分,快速发现问题。

06 小结

自动化测试是构建测试人员快速反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它需要前期的投入,标准化的维护以及有效的测试用例设计,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价值。自动化测试的负责人,需要具备推动标准化落地的能力,并让自动化在更多的地方体现出价值来。

任意一项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实践,不论是研发过程的规范,还是测试活动的规范,都不是一次性的投入,都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维护,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人

关于自动化测试的 ROI,东东也写了一篇估算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下:自动化测试投入产出效益与价值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