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转转 QA 李海燕

为什么需要测试进行转型?

行业发展的需要

行业背景
业务高速发展下,我们需要快速抢占市场,这就决定我们的需求或项目要做的价值导向,项目节奏多为 “短平快”。

公司对 QA 的定位

测试行为之前更多的是在项目的最后一环,为质量兜底,有些质量问题可能在需求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一旦在后期才被发现,再去解决无形中就会提高问题的解决成本,质量好坏不是测出来的,而是需要项目组各角色在各个阶段共同去把控,所以对于 QA 的定位逐步转化为全流程的质量把控,协助全员做好质量内建。

测试人员自身发展诉求

测试人员转型前的职责,参与需求评审、用例编写、执行测试、线上验证,长期的重复性工作很容易让大家质疑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

测试向哪儿转,目标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长期目标:做好全流程的质量把控,QA 不再兜底,做好全流程质量把控,提高项目组成员整体的质量意识,共同对质量负责,做好质量内建。

长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的短期目标支持,优先想到的比较容易的目标是,设计质量管控指标、完善流程、组内宣贯。(后边的一些经历证明我这时的决策想的有些简单了,也让我明白长期目标明确了,短期目标服务于长期目标,但需要适时调整!)

测试转型我们做了什么 ?

转型历程

指定行动计划

遇到问题

调整思路
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升测试人员的能力,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项目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推动解决方案的落地。

提升质量把控能力

在转型中,QA 进一步提升了质量把控的能力。
质量保障行为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质量把控能力—从用例设计转变为测试策略设计
要基于业务背景和技术实现制定测试策略,测试策略涵盖资源投入、风险评估以及测试方案。

质量把控能力—基于需求特性驱动的分层测试
基于需求特征进行场景抽离,基于具体的场景及技术实现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分阶段去执行,过程中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
这样做的好处:

质量把控能力—数据构造、测试平台助力提效
有些场景的链路特别长,QA 测试一个场景需要切换各个系统构造前置数据,而且这是一个反复操作的过程。如果交由新人操作熟悉成本很高。这时我们借助工具平台,将复杂的链路操作平台化,很直观的引导大家一键构造所需场景,在日常测试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而且新人熟悉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通过测试赋能,让开发具备走真实业务场景进行自测的能力,开发的质量意识逐渐提升, 大家共同对质量负责的氛围逐步形成,开发自测率逐步提升,这个数据也从侧面可以看到数据构造在业务中的价值。

平台化、数字化管理

在转型中,对于代码和项目管理逐步实现平台化、数字化管理。通过平台基于分支流和项目流模式实现各关键节点的自动化流转,通过门禁把日常需要人为跟进的事情自动化管控起来,让流程标准化落地,并做到传承。

数据驱动持续质量改进、促全员质量意识提升

在转型中,数据驱动是质量把控的助力。质量数据可以较客观的反应出业务中的质量问题,通过数据指标的约束,督促大家形成质量意识,在质量把控方面达成共识。

全员质量意识逐步提升

在转型中个,我们看到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随着 QA 的转型,带动的是整个业务相关人员对质量管理的重新认知,大家在彼此适应与磨合中逐步在质量把控上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属于自己业务的质量共建。

质量管理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转转的质量管理体系也逐步成型。

最后

转型之路没有终点、唯有适合才是最好!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