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工作不是为了 “钱” 而是为了 “成长”(目的)

工作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提升能力,进而匹配更高阶的岗位需求,钱、公平,都是次要的。能力提升了,涨薪自然回来,等不来可以跳槽,因为有自己有能力能匹配市场需求。

当有了对工作的正确认知后,许多压力和焦虑自然会消减不少。看到网传的各类大厂薪酬水平榜单、政府公布的人均收入排行、XXX 厂 35 岁员工被裁员等新闻,默默的拿出目标(岗位)技能清单逐一确认还有哪些未 check,而不是打开银行 APP 看存款,滋生无助的焦虑感;盘算着车子、房子、婆子、孩子,眼前一阵眩晕而倍感压力。

16 年底,老 J 刚从外资传统行业跨入互联网时,薪酬是降低的,当时也没太计较,不过许多压力和担忧却会消减不少。(很少因此烦恼)因为老 J 所关注的是个人转型(成长),所以会大胆地挑战自己,毫不害怕犯错,就这样,我的工作状态逐渐达到最佳状态,表现越发出众,一年时间得到专家晋升,虽薪资水平仍未达到先前水平,实际上直至 18 年底才超过先前水平。对我来说也没有太 care,因为老 J 的目标一直是成长。

二、 拥有正确的工作状态(心态)

去拥有正确的工作状态,减少无济于事的压力与焦虑,或者想想目标清单,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因为心态不好,就休息不好,打硬仗时就会掉链子;其次,心态不好,有些工作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薪资只是工作的附属,工作的真正报酬是成长。而所谓的涨薪,不代表你的工作岗位更值钱了,而是你的个人能力足以匹配更值钱的岗位。

自我感觉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工作带着一股怨气。不愿意做事,没办法成长,每天上班都不开心。无论是怨气,还是焦虑,都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记得 17 年下半年,老 J 所在团队做网上大促,需要对官网系统进行 “全链路压测” 来摸底系统性能、稳定性,以便调优、测试高可用策略,可靠地支撑业务活动。

当时,没有人做过此类活动,经过一轮 “甩锅” 后,这个任务落到我头上。那时,老 J 也没做过针对分布式系统的性能测试,也不是专业的性能测试工程师,加上对于 “强加” 的任务有些怨气,说白了干砸了算在自己头上,干好了也没多大好处(当时没有任何激励措施)

转念一想,没做过就大胆尝试呗。百度了不少资料,后面买了本《全栈性能测试》边看、边做、边复盘,前前后后折腾了个把月,得到了领导想要的数据与结论。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高并发场景下的系统问题,还培养了一位后期介入的同学掌握此项技能,积累了相关经验。最后,拥有的成就感是让人快乐,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三、关于岗位级别、薪酬水平与个人成长

1 薪酬水平 v.s. 个人成长

别想着为公司怎么样,为团队怎么样,纯当都是 “王八蛋”,一心只为自己的成长算计。想着 3 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主管签订 “契约”(君子约定),公司给你舞台,只管自己的成长,顺道为公司产出价值,公司还给你钱。

要是觉得本事长了,公司给少了,尽快上市场去 “询价”,拿着 offer 找主管要求加薪。不给加只管拍拍屁股走人,不要有心里压力。因为遵从 “等价(值)交换” 原则,这也是给主管压力,要么给钱,要么给前途。如果给不了,只能说明这里是你的天花板,果断跳槽。

老 J 常对团队说,你们只管长本事,长了本事后,如果我不给你加薪,你就跳槽,我还可以帮你介绍工作。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逼迫,逼着自己制定好团队的激励措施。

2 岗位级别 v.s. 个人成长

岗位晋升,分为技术序列与管理序列。职级的晋升是公开化的职场规则,等同于游戏中升级打怪的套路。

技术序列。个人成长到一定程度,产生相适应的技术产出与专业影响力,自然而然得到级别晋升。相应的级别也会映射到对应的岗位上。

管理序列。这里指的是技术管理,往往需要有扎实的技术能力,经过转型进入管理序列,在许多公司都有渠道 (Y 型) 开放。有别于技术岗,管理岗并不是随时都有。依据业务体量、发展趋势、人员意愿度以及人才密度等情况相对有 “运气” 成分。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契合上。

天时,有岗位空缺,或者新增岗位出现。前者多是你的主管因人才梯队建设得当,将你提拔上来,自己也顺势晋级;后者因业务发展良好,出现新业务线的新增,俗称 “饼做大了一起吃”。

地利,主要是个人技能、经验、意愿等因素到了火候,也不是 “葫芦里的饺子” 倒不出来。总之,向周边证明了 “自己是有实力的”。

人和,上下左右都协同的不错,职场 “情感账户” 里至少不是负值,关键在晋升决策影像圈里有口皆碑,说白了就是人缘好,风评不错。让你晋升不会给人带来过多的解释成本。

3 岗位级别 v.s. 薪酬水平

不同岗位级别有薪酬区间,临近的岗位级别一般有薪酬重叠,比如 P6 进出薪资(19K - 27K)、P7(26K - 35K)有 2K 的重叠部分。薪酬有重叠很正常,有时没有得到岗位晋升,至少工资涨了,还赶上上一级的水平,心里是不是安慰不少?对于员工而言是一种二选一的妥协;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一种缓兵之计,如果长期处于该升不升,人员流失是大概率时间,尤其是现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背景下。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