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阿里,国企,这三个在过去一年单独拎出来都能像深水炸弹一样,引发自下而上焦虑,勾起层层叠叠热议的词,现在揉在一起,不就是一个王炸吗?

在自爆之前,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上海整整十年了,是工作了 12 年的测试老兵。先后混迹于小私企,外企外包,美企,旅游互联网,阿里,然后开始 “凋零”,现在在上海一家本土的汽车国企的互联网部门,差不多满试用期。我做过的事情也很杂,干过 CMMI 评估,JSP 开发,Web 测试,JMeter 压测,ETL 性能测试与调优,App 点工,测试开发。以上。

回归主题。

如果要我选出一个字,作为自己 2020 年的总结,“转”这个字再合适不过了。
“转” 的第一层意思是转变,转身离开。而第二层,“转” 字可以拆开成车和专两个字,“车” 代表我从互联网行业跳槽到了汽车行业,"专"代表我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去专注地做自己工作上,生活中想做的事情。

工作

在阿里待了 4 年零一个月,不长也不短。5 月中旬离职后,收到了几个 offer,没有什么犹豫,就等那一个可以走路上班的大国企 offer。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差不多 2 个月。

我们部门属于这家国企里新兴的互联网部门,成立时间不长,已经有了不少积累。部门的运转方式也和我之前从业的有些稍微不一样,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全局的进度,风险和质量的把控。我的工作偏 App 端的测试和效能提升,也会涉及一些服务端测试。

2 个月的休整,再加上之前几份工作积蓄的能量,入职后我开始拼命输出:

现状 1:没有 App 端自动化测试

基于网上流行的 testng+Appium,进行了一些调整,搭建了一个适用于部门的测试框架。线上巡检,线下 Monkey 测试,渠道包验包等都能基于这个框架扩展开来去做。

现状 2:跑 Monkey 只是跑一串命令

以前需要先安装好测试包,滑到登录页面,登陆后,再执行 Monkey 命令。后来我做了一些优化,基于上面的框架,装包,引导页面,登陆,触发原生 Monkey,落数据都能连成一条线去做。

自从字节跳动的 Fastbot在 2020 年 12 月某天横空出世,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集成到了测试框架里。Fastbot 本身优质的遍历算法,再加上各种自定义参数的支持,测试覆盖率和有效性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后还能输出 summary 日志,crash 和 ANR 日志。

新生事物总会踩坑。接入后不久发现,Fastbot 底层是基于 uiautomator,而 Appium 我是指定 uiautomator2,两者会冲突,先起 Appium 再拉起 Fastbot 会报 UiAutomatorService already registered。咨询了作者,目前只能先 kill 掉 Appium Server,再起 Fastbot。所幸代码改动量不大,趟过去了。

静待它对 iOS 的支持!

现状 3:没有测试技术文档的积累和分享

以前在阿里 ATA 上看到过一个 P9 写的文章里提到过一句话,大意是:“只有写下来的东西,才是属于你的”。我深以为然,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把踩的坑,使用心得以及我自己学习笔记都记录下来。入职后成立不久,我成立了客户端开发测试虚拟小组,每两周进行一次组内分享。

现状 4:没有测试平台

部门一直想建一个部门的测试平台,所以花了一些时间,基于 and pro 做了几个前端页面。这个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打算过一段时间再继续进行。

现状 5:没有测试的持续集成

目前的架构是这样的:工程建立在 Jenkins master node,指定一台实体机作为 slave node,代码通过配置发送到 slave,手机也插在 slave。之前已经趟过去了不少坑,最近还在跟一些顽固的问题搏斗。接下来几个星期会重点进行爆破。

规划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6 个月的试用期,我一个人也只能产出这么多了。在这里还得感谢上司 Will 给予了我充分的自由度,让我放开手去干。
这半年试用期自我总结是摊子铺得有点大,不够聚焦。现在还是在蓄水期,在下一个半年,希望能聚焦一到两个点,有完整的输出。

生活

瘦身

55 天,瘦了 10 斤。

7,8 月份正是减肥的好时节。几乎每天晚上,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慢走 5 公里。周末天气好的话,就去家附近的公园慢走 10 公里。一边慢走,一边听每日德语,一举两得。饮食上,少吃主食。

读书

入职后的某天中午,跟同事们饭后散步,发现公司另外一栋大楼里竟然藏着个一个小型图书室。虽然只有一面墙的书,但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好书,只是看书的人不多。

我发现我读过的书,没过多久我就忘光了书本里的内容。所以我开始做读书笔记。做法很简单,用 QQ 扫一扫 - 转文字就能很方便的把书籍上的字转成电子档。在笔记的最后,加上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消化后,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点,这样在任何场合都能迅速地输出。

间隔月

Gap year 间隔年,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8 年前,我也曾动过辞职去做间隔年的念头,但很快就打消了,因为那时我在上海没有车,没有房,没有上海户口,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女朋友。你可以认为是一身轻松,无所顾虑。但我这个人很现实,没有面包牛奶,就不要去想那些诗和远方了。

30 岁之前,抛弃国内的工作去新西兰做间隔年,当真正是自己去动念头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决定是有多困难。我豆瓣上关注着几个 WHVer,aka,打工度假人(Working-Holiday-Visa people)。我尤其记得一个叫吴非的 WHVer,不是因为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就相差了一个字,而是因为他的写作才华。他当年写的那本《打工旅行》,心里怀揣诗和远方的朋友可能会读过此书,他文笔细腻,但又不失华丽。他回国后转身做了作家,陆陆续续出了几本书。吴非是幸运的,在间隔年里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开启了第二人生。

歪楼了,收回。。。虽然此生再也没有办法去过间隔年了,但 2020 年我从阿里离职到新公司入职,有 2 个月的空闲时间。何不给自己一份礼物,去做间隔月呢?

和小囡一拍即合。2 个月的时间,我们走过了西双版纳->大理->昆明->南昌->庐山->景德镇->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喀纳斯湖->禾木->赛里木湖->伊犁那拉提大草原->巴音布鲁克->独库公路,最后回到上海。

那天,我登上了喀纳斯湖的观景台。我在朋友圈说,我站在了中国大陆离上海最远的地方,才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重拾热爱

网球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网球,工作后断断续续打了几年,来上海后就已经很少打了。自从去年夏天跳槽之后,业余时间多了起来,开始重拾网球拍。找到了家附近的网球小伙伴,公司活动中心也有室内网球馆,就开始操练起来。

第一步是纠正动作。我准备了简易手机三脚架,每次去球馆练球把发球,正反手击球,网前截击等动作录制下来。回家后和 B 站的网球教学视频做对比,分解动作,逐步纠正动作里不规范的地方,不好看的地方,发不上力的地方。几个月下来,动作真的是可以慢慢被纠正过来的,动作顺眼了很多。击球甜点越来越准确,落点越来越刁钻,和小伙伴们打比赛也越来越自信,慢慢走上了正向循环。

第二步是挑战单反。业余选手,和职业网坛男子世界前十,90% 都是打双反,都说单反在慢慢凋零。这是因为双反双手持拍,稳定。单反虽然帅,但不容易打好,缺乏稳定性。既然我有的是时间和毅力,何不挑战一个不一样的,难度更高的?

德语

我认为自己有一些语言天赋,英文听说读写都还行,对学语言我也非常感兴趣。进入这家公司,虽然英文也用不太到,但毕竟是中外合资的德企,懂德语也是好事,说不一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帮到你。就算帮不到,人生多掌握一门旁人听不懂的外语,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分享

都说不请自来的建议是在炫耀,我就分享吧。

串起那些点滴

Steve Jobs 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英文稿,我打印了出来。有一段时间走火入魔,大概一个月,每天早上我从头到尾晨读一遍,读完要花 15-20 分钟,口干舌燥,舌头发麻。

演讲稿讲了 3 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叫 Connecting the dots,意为 “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起来”。乔布斯在 Reed College 旁听了一门跟计算机不搭边的书法课,后来在设计 Macintosh 时他就使用到了独特的字体,接着 “微软抄袭了 Mac”。

前几天我跟几个前同事分享了我遇到的一件事:某天早上,我突然被领导叫去参加一个大数据性能测试结果分享会,让我也发表一些意见。本来有点慌,因为大数据测试我没搞过,怕输出不了什么。但一看 ppt,这不就是 ETL 吗?赶紧发动大脑,把 8 年前在之前公司做的数仓方面的事情,和之前领导教给我的东西都挖出来,倒豆子一样地输出来。在这里,感谢一下 Neil!

我上面的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我想,人不必做每一件事就那么带有功利性,忠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也许某天它就会绽放出期待以外的光芒。

做坚持的事

这个有点难。
不仅需要有毅力,还必须真的有时间。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都在践行这个观点:坚持做一件事,一点一点地去改变。

总结

援引深受程序猿们欢迎,2020 年爆红的脱口秀"懂王"--呼兰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努不努力都是个人选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生活,你就是生活的甲方。

谢谢大家!🙏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