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模型是在互联网的快节奏下应运而生的,也是当前最为主流的开发测试模型。

在 V 模型中,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它的优点在于,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测试各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同时,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测试介入时间太晚,只是把测试作为编码后的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虽说 “亡羊补牢”,但是测试越晚介入,付出的成本代价越大。基于 V 模型的痛点,引入了敏捷模型。

采用敏捷模型,相当于项目一诞生,就给它打了预防针。

关于敏捷模型的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以抖音为例,在需求分析阶段,先收集用户的需求:市场上目前缺少短视频的 APP,同时,有了今日头条的成功,能不能沿用它的设计思路,将展现形式由文字转变为短视频,通过标签推荐的算法,向用户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短视频呢?

基于这样的需求,形成需求文档,接下来,产品经理拉着团队里开发、测试、设计一起做需求评审。

除了开发根据需求文档做开发计划之外,与此同时,测试人员由于更早的介入到软件项目当中,也可以根据需求文档开始编写测试计划了。

形成测试计划之后,开始着手测试用例的设计与开发。

跟传统的瀑布模型、V 模型不同,等到开发人员提测的时候,测试用例已经设计开发完成,可以直接开展测试工作。

执行测试的过程中,发现了 bug 立即反馈给开发团队进行修复,修复后进行回归测试,直到全部测试用例通过,由产品经理来验收。

以上就是关于敏捷模型的介绍,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会采用这样一套流程,只是不同的公司会有些细小的差别。

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青睐于快速迭代的敏捷模型?

主要是因为竞品的存在,例如抖音与快手、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等,只要其中一方开发了新功能,另一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类似的功能,来保持自己的用户粘性,不至于落后于竞争对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所要分享的内容,欢迎各位大牛指正。你的指正,能让我在测试之路上快速成长。

Leo Never Stop Fighting!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