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温计量体温不能治病,它只能证明一个人生了病;同样地,对软件的测试,并不能提高软件质量,它只能证明代码中存在缺陷。

1. 软件测试危机

1.1 国内软件测试的困境

目前的软件开发环境中,最在乎软件质量的是用户、项目经理,最应该在乎软件质量的软件测试人员并不关心软件本身的质量,他们只想找 bug。

早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质量仅仅只是靠编码后的测试来验证,谁能真正提高软件的质量呢,其实是开发人员,因此那时候软件开发人员的薪水要比测试人员高很多。

后来,大多数软件开发团队意识到,只有提高整体的软件开发效率,才能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软件测试的周期越来越短,因为在交付的压力下,不再有以前那样充足的测试时间;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周期。软件开发的 W 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时期的软件测试工作特征,软件测试有了专门的团队,测试人员的地位相比于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后来软件开发的流程演变成螺旋模型,摒弃了 W 模型的长周期,追求增量开发,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编码和测试,软件开发处于一种不断迭代的过程中。现在流行的敏捷开发模型,本质上还是螺旋模型。

即使是螺旋模型,测试人员始终还是从事着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的工作,不断手段多么花哨,接口测试,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各种先进的测试工具,本质上和手工点点点找 bug 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测试人员依然是很被动,被动体现在不能主动提高软件的质量。

1.2 软件测试人员的危机

软件测试人员将会分层,有管理能力熟悉测试流程的顺利成章地成为测试过程的管理者,代码能力强的演变为测试工具的开发者(为项目定制的自动化黑盒测试工具,为项目定制的性能测试工具等等),代码能力差的就只能从事点点点的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岗位门槛较低,可替代性强。在不远的将来,黑盒测试人员不是被测试开发人员取代,就是被测试工具开发人员开发的测试工具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当黑盒测试被取代之后,测试过程管理者也会有失业的风险,他们必须要转型为测试架构师才能适应潮流,才不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2. 解决危机

2.1 引入软件质量保证

绝大多数公司招聘测试人员,更多地是:想通过他们的测试工作,去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修复缺陷,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很明显,这是一种头痛医脚的行为,提高软件的质量难道不是更应该去直接提高代码质量吗?

对于测试人员来讲,解决软件测试危机的办法就是专注于提高整个开发过程的质量,也就是说,成为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保证人员(Quality Assurance)。测试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制定标准,监督执行,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这其实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当你的过程有了标准化的、成熟的解决方案之后,软件的质量一定是过硬的。

2.2 质量保证的思路

对于螺旋模型而言,最基本的单元就是:

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集成->测试->验收

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对应的工作过程及体现工作过程的文档,质量保障人员就可以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来指导和优化工作过程,同时也在实践中优化质量体系。

3.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这个问题很宽泛,应该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那么软件的质量将得到保证。

3.1 需求文档质量

3.2 设计文档质量

3.3 代码质量

3.4 测试质量

3.4.1 测试策略

后端测试:接口测试,压力测试,部署测试,安全测试

前端测试:UI 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

3.4.2 测试方法的质量

3.4.3 测试用例质量

3.4.4 缺陷质量

3.5 部署质量

不是说保证了设计、开发、测试质量之后,产品上线后质量一定好。因为部署上线还有一整套流程,部署流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上线质量。
部署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是否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
部署时机:选择对用户影响最小的时机,一般游戏更新选在午夜。
部署参数:测试环境的参数和正式环境的参数往往是不同的,往往涉及到参数的调整。
自动化部署:流程化,自动化的部署将大大减少人为失误。

3.6 风险控制

3.7 组织技术学习

从长远来看,提升团队的技术水平,也能够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

4.结论

保证软件质量需要一整套的质量保证体系,搭建这样的体系是 QA 的核心竞争力。QA 人员在从业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