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人们总是期望对外展现最优秀的一面是没有错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对外分享,人们也倾向于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也是对受众的负责。然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支撑的团队必定付出了诸多的努力,踩过 N 多的坑。QA 团队在自身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偏全局质量的问题,上月中旬的 2018MTSC 大会,大家对 “质量保障” 专题如此关注,笔者推测也是基于这类问题。现在的 QA 相较几年前,技术挑战越来越多,技能越来越向开发靠拢,越来越 “羞于” 讨论管理问题,相较于质量管理,团队管理更甚。如何突破?Qtest 也一直在探索。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大多数团队的例会都被流水账似的工作复述时间所淹没:有什么新需求、参加了什么评审、测试了几个需求,哪几个上线,写了几个脚本。基本草草的就结束了。好一些的会抛出一些问题,形成一些简单的口头约束。笔者也短暂经历过这样的周会,后续在 16 年做了一些迭代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例会只是团队管理中的一环,但近期再次学习 OKR,发现诸多团队管理的事情仍然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

OKR: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儿

这句话是笔者从《樊登读书会》分享《OKR 工作法》一书中听到的,对笔者触动也颇为深刻,意思是要聚焦。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人大的许玉林老师曾说过: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靠智慧成长、靠资源成长、靠战略成长、靠管理成长。可见组织的发展壮大后,需要依靠战略和管理来支撑发展。有鉴于此,结合团队想不断突破成长的背景下,老板在团队内部正在推行 “OKR 工作法”,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是 Google 和英特尔早年提出,有别于 KPI 的一种目标与关键结果的达成方法。传统绩效管理重考核而轻沟通,绩效过程缺乏及时反馈,绩效指标缺乏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撑。具体区别如下:

OKR 型周会

《OKR 工作法》中推荐用四象限来管理目标和关键结果达成。我们来看一个书中提到的相关的示例,再来简述下我们做的调整: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组织在第一象限的 OKR 处只聚焦到了一个目标之上,用 3 个关键可量化的结果来做为衡量标准。这也是 OKR 的精华所在,如团队中已经实行过 OKR,可能对怎么量化部分感到困惑。笔者推荐深度的阅读者同时学习另外一本书《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这本书相对工具化一些,对一些细节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笔者所在的团队,经过各级管理角色的同学共同学习后,在先前的基础上,对目标跟进部分做出了如下调整:

最后,笔者以美国管理学者拉姆·查兰的一个观点结束这篇短文,他提出了 “领导梯队模型”,认为领导者每前进一步,责任场景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每前进一个新阶段,都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改变:

  1. 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2. 如何及时调整做事的价值取向及优先顺序;
  3. 如何建设新能力,放下旧能力;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或想致力于优化团队的同学,也许正是您想要的,希望这篇分享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谢谢!


↙↙↙阅读原文可查看相关链接,并与作者交流